编者按:
贺庆春系陕西师范大学“研培计划”第四期培训班(刺绣)的学员,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因为对刺绣的热爱,在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下,于逆境中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勇敢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贺庆春,女,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67年8月出生于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一直以来,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她、教育着她、改变着她,使她的生活、事业取得了“双丰收”。

从贺庆春记事起,父亲就是一家之主,是家里的顶梁柱,既要参加生产队劳动赚工分,又要想方设法在农闲的时候赚点小钱,偷偷走很远去城里给人家搬石头盖房子,修院墙做零工。母亲则承担起所有的家务,照顾着全家10几口人的饮食起居,熬过了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困境。

贺庆春自幼跟随爷爷、奶奶、父母学习手工绘画和手工绣艺品制作。1985年贺庆春高中毕业, 回村当起了民办教师,她经常把香包绣制技艺带到第二课堂,教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兴趣,传承香包绣制技艺。一晃就是十七年,直到2002年税费改革,她只能下岗回家,这使她备受打击,一度消沉。父亲悉心地开导她、鼓励她:“三百六十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勤奋,再选一个适合自己做的事做,还害怕没饭吃?”父亲的话激励着贺庆春走出了那段灰色的岁月。

那年端午节,她拿着和母亲、弟媳做的香包,还有部分手工编织品到城里摆地摊,从讲台到地摊,落差太大,刚开始的时候,她老远看到她的学生、学生家长和一些熟人,就会躲起来,心里可真不是个滋味,像揣了一个五味杂瓶。好在她很快卖完了所有的“产品”,一天下来能赶上当民办教师时半个月的工资,还招来不少学徒。就这样,贺庆春办起了“地摊课堂”。多年的地摊经历,贺庆春不但收获了金钱,还收获了人气,更收获了喜悦。她的地摊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时还能接一些订单,她就分摊给“学徒”,总能按时交货。渐渐的,贺庆春有了把“事业”做大做强的打算。2007年,她注册了个体户,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带着她的“学徒”从地摊搬进了“生产房”。那一天,她哭了!

2012年,贺庆春的个体户转型升级成公司,注册了庆阳市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还租了100多平米的车间。2015年,贺庆春在杨凌与人合伙注册了一个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还接待了全国妇联秘书处书记杨柳等工作人员的检查、指导。

回顾贺庆春的创业历程,从地摊做到公司,她把庆阳香包、剪纸带出了甘肃,走进全国甚至海外的市场。 她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成长为庆阳市首届创业明星,先后获得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甘肃省艺术大师、全省“双学双比女能手”,庆阳市“非遗传承人”、庆阳市“文化产业进校园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谁能想到,曾经摆过地摊的她,还能和国家领导人握手、谈话?而支持她、鼓励她、陪伴她的依然是玄马镇那个农家院落里的父母家人。


1990年,贺庆春步入婚姻家庭,由于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的不同,经常和老公闹矛盾,她曾经有过离婚的念头。但母亲告诉她,“过日子就是磨性子,磨得时间长了就会好的,有矛盾忍一忍,让一让就啥都过去了。”每当和老公有矛盾时,她就想起母亲的话,给自己降降温。慢慢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融洽。1994年,她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为了支持她的事业,娘家父母主动帮她带孩子。在生第二个孩子时,娘家父母为了更好地照顾她,打破了“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生小孩、过年”的风俗,索性把她接到家里坐月子。后来,父母亲年纪大了,妹妹、妹夫主动要求帮她带第二个孩子,一直到孩子上小学。

贺庆春经常说,父母家人给予她的不仅是无私的帮助和付出,更是她创业路上的坚强后盾,让她有勇气面对挫折和困难,坚定地开创属于自己的那片晴空!
作者:牛海娟
编辑:李昊龙 牛海娟
责任编辑:赵海瑞
-END-
来源: 庆阳妇女
本文转载自2017年6月2日微信公共号“庆阳妇女”编辑发布的文章,原标题为《【庆阳家风故事馆】“家人是我的坚强后盾” ——记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贺庆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