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网讯(记者 钟发东):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成为当前广大非遗传承人群的迫切愿望。为了满足非遗传承的现实需要,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非遗保护的具体要求,文化部、教育部实施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计划并已成为非遗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陕西师范大学是2017年度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78所高校之一。5月24日上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陕西师范大学第五期培训班(泥塑)结业仪式暨学员结业作品展览在长安校区举行。参加培训的全体学员,顺利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并以丰富多彩的创作展示了各自的成果。
当天,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刘卫东、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等参观了学员们的结业作品展览,并出席结业仪式,同时向任元红、高斌、王百让、韩强、周晓鹏等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向徐炳炎、马发虎、杨小平等优秀学员颁发了获奖证书。结业仪式结束后,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甘晖在副校长党怀兴、校办主任马晓云等的陪同下前往学员结业作品展室,观看了学员创作的泥塑作品,并与本期部分学员和往期特邀学员进行了交谈。
快报网记者看到,在陕师大文渊楼结业作品展室里,摆满了学员们的泥塑作品,有的凸显关中民俗、有的取材于宗教、有的是生活中温情画面的剪影,有的是寓意深刻的小品故事,还有的充满社会现实意义……可谓千姿百态,情趣盎然,惟妙惟肖。参观过程中,学员向大家讲述了自己所创作泥塑作品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充分展示了他们通过一个月学习的满满收获。
在结业仪式上,来自陕西扶风县的泥塑传承人王百让和杨陵区的古建筑壁画高级营造师马发虎,分别作为学员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心得。他们从自身经历谈起,讲述了自己泥塑人生的艰辛与坚守,以及在陕西师大参加培训学习的感悟和收获。杨陵区的古建筑壁画高级营造师马发虎说,“从小喜欢绘画的我,买不起白纸,用黄烧纸自己钉本子,写字画画。做梦都没想到有幸进入大学学堂学习。感恩导师的谆谆教导,学习了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改变了传承思维,增强了技艺基础,开阔了技法眼界,拓展了艺术想法,坚定了传承的自信和发展的信心。感恩陕师大搭建了艺术与民间技艺的平台,才让我懂得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坚定了学习、传承、挖掘、创新的信念。”
扶风县的泥塑传承人王百让则说,一个月眨眼而过,回想这一个月来我们在陕师大度过的学习生活,我们曾经的困惑与迷惘,对泥塑艺术与传承人理性的认识,都得到了全面全新的提高与深度思考。好多同学和我一样,当接到陕师大上学的通知后,有些放下手中挣大钱的机会,有些推掉了厂子的重大事务,千方百计来到这里学习。我兴奋又激动地第一时间来到已经去世四个年头的父亲坟前,点一根香,把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九泉下的父亲......两位学员在讲话时,情到深处,几度哽咽,令人无不动容。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和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先后在结业仪式上致辞,对本期培训班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学员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说,非遗工作不好干,主要是人的问题。现在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年龄大,身体状况不好。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任务繁重。同时,我们也要做好非遗传承的宣传工作。振兴传统工艺,要在“创造中传承,创新中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表示,陕西师大今后将继续为非遗传承作出努力。并鼓励学员们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陕师大将为大家搭建各种展览和交流的平台。此外,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也寄语学员们,要“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作活力,促进就业增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撸起袖子,加油鼓劲。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泥塑艺术品,以此讲中国故事、传中国声音。”
结业仪式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主持,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辛省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国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誉主任傅功振、主任李西建,唐都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姚美珍等出席了结业仪式。往期学员孟润凤、王玉娥、段爱萍、田亚莉、王春莉作为特邀代表也出席了结业仪式,她们的作品已入选第六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并将于6月10日至18日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赴成都参展。同时入选的,还有本期学员薛忠林的9件作品。
据了解,本次培训班于4月24日开班,历时1个月,来自陕西各地的41名民间泥塑艺术传承人和从业者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期间,学员们不仅与陕西师范大学校内师生互动交流,还深入西安市莲湖区唐都花园社区,向市民手把手传授泥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