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陕西地方邪,只说不敢噘”、“一窍不得,少挣几百”……无论你是不是陕西人,只要在西安、关中住得久了,总能听到街坊邻居中“老西安”们常在嘴边说起的不少民谚俗语。今年,这些关中民谚成功进入省级非遗名录。对此,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傅功振表示,看到学院师生几十年来坚持收集、挖掘、整理的成果得到了肯定很是高兴,“如果放任这些民间智慧在现代社会消亡,就太可惜了!因为这不仅仅是前人智慧的集合,也是后人的财富。”
“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民谚里衣食住行样样有
带领师生在郊县农村、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里走访挖掘了十几年,傅功振熟知很多民谚、俗语。在他看来,这些是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集体创造的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民谚充分体现了关中老百姓在长期农耕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智慧创造。”我国对民间谚语的搜集最早可上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代,《说文解字》中写道:“谚,传言也”,《文心雕龙·书记》中说:“谚者,直言也。”
傅功振认为,从目前所掌握的采风材料中了解到,谚语其实同歌谣、神话、传说一样,在原始公社人群中就已经生根萌芽,它们共同构成了民间文学,而这也是文学的源泉和土壤。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也产生了大量的谚语。陕师大文学院几代师生近60年收集、整理的关中民谚,可以分为十几类,从气象物候、农耕生活、四季节气,到民间习俗、人情世故、礼仪道德,甚至家政养生、生意理财、唱曲打拳等,几乎涵盖了关中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说‘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因为关中几乎家家天天都要吃蒸馍,卖蒸馍的自然要走家串户,那当然见多识广。”关中民谚既是关中地区悠久历史的缩影,又是体现关中民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充分体现了关中地区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社会时政、情感哲理等方面的世界观和处世哲学。傅功振说,“可以说,熟知了关中的民谚、俗语,你就能了解了关中人的‘三观’。”
“一碗面条一折戏”
传承千载今儿还能用
可惜的是,随着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很多民谚、俗语生根发芽的土壤正在慢慢失去。但傅功振认为,关中民谚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能够起到指导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十四节气,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的贡献。”傅功振解释说,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对于气候变化的概念大都只有四季,而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生产中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四季变化是气候的大变化,二十四节气则指明了气候的微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这是咸阳地区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民谚,朗朗上口、简单好记。而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三伏、三九也影响着人们的穿衣保暖、日常生活。“一九二九,关门厮守;三九四九,冻破砖头;五九六九,人人抄手;七九八九,阳坡看柳;九九八十一,老儿顺墙立。”傅功振表示,仔细研究关中这些与节气有关的民谚、俗语,会发现二十四节气非常符合关中的气候变化。“因为节气就是发源于关中,往北或者往南都没有关中这么适合、这么准确。
关中人千百年形成的习俗也依然和民谚、俗语一样,鲜活地生存着。“关中妇女有三爱,棉花搅团苜蓿菜”,“头锅饺子二锅面,油泼辣子馍蘸蒜”说的都是关中人最爱吃的美食。“一情二簧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解馋过瘾看桄桄,幽雅文静听二簧”、“吃面要吃biangbiang子,听戏要听桄桄子”、“一碗面条一折戏,看了秦腔去种地”……可见从古至今,关中人最爱吃的还是面食,最爱听的还是秦腔。
从小在长安生活,听着乡里的老人们念叨着民谚、俗语长大,又带着学生在田间地头收集、挖掘了十几年,傅功振感觉这些民谚、俗语时刻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出门前我都要站在阳台上看看云,再决定拿不拿伞、带不带外套。”傅功振说,“‘90后’、‘00后’对民谚已经比较陌生了,现在申报非遗项目,也是对这种由群众创造的智慧结晶的重新重视,希望能够在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
以下是该文链接:
http://edu.gmw.cn/newspaper/2015-08/04/content_108324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