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日起,陕西师范大学“研培计划”回访小组一行4人在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带领下,利用暑期开展了学员回访、项目调研等工作。
时值盛夏,日光倾城。8月2日上午,回访小组来到本次回访的第一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陵面花”和“黄帝陵祭典”的所在地——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这里不仅有被誉为“华夏第一陵”的黄帝陵,也有嫘祖养蚕织帛处、仓颉造字处、秦直道遗址、万安禅院石窟、紫娥寺石窟,梁家河摩崖造像等,还有陕甘边革命、刘志丹游击队的最早根据地——以小石崖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
回访小组到达黄陵后,直奔第三期学员张轩武经营的手工门市部。张轩武的店面不大,十几平米的房间摆满了各色手工制品。他不仅经营剪纸、刺绣,还经营面花、寿衣等,靠一间小小的门面养活着一大家子人,效益还不错。张轩武特意将近期制作的作品挑选整理出来一一展示,其中除了以黄陵八景为题材的系列剪纸,还有一些当地端午节佩戴悬挂的手工香囊和挂饰,日常穿戴用的刺绣鞋垫等,造型精致、色彩艳丽。回访小组就如何开发具有“黄帝”品牌的手工制品、如何将基层手工艺人创作的产品能够及时推广出去等问题,和张轩武进行了深入交流。张轩武开心地说他仿佛又回到了在陕西师大培训的日子。

张轩武介绍创作近况
8月3日,回访小组得知第五期培训班(泥塑)学员曹书权正在黄陵县店头镇香光寺塑像,便直接前往。曹书权从事庙宇塑像已有二十多年,塑造的各类雕塑有近百件之多,当地寺庙里的许多管理人员都熟悉他。曹书权向回访小组一一介绍了他在香光寺里的几尊塑像作品后,深有感触地说道:“我的塑像风格尽管在整体上偏工笔,但在局部运用了写意的手法,比如,人物衣襟的褶皱、人物的面部表情等,这样看上去更加飘逸流畅,神情自然。”曹书权说这是他参加“研培计划”回来后在创作中最大的感受!

曹书权讲解他的塑像作品

曹书权与回访小组合影留念
除了回访黄陵县当地的两位学员张轩武、曹书权之外,小组成员还拜访了黄陵面花两位省级传承人赵爱芳和王民政。谈起面花,两位传承人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这些由他们亲手制作的民俗手工艺品仿佛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那种原始的冲动和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两位老人均年事已高,为了保护两位省级传承人的非遗资料,回访小组还分别为王民政、赵爱芳录制了口述视频。

赵爱芳(左二)、刘竹印(左一)讲解创作特点

为黄陵面花省级传承人王民政录制口述视频
在黄陵期间,回访小组还参观了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了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据介绍,除了“黄陵面花”、“黄帝陵祭典”两项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外,黄陵县还有九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二十多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同时,黄陵县连续多年利用每年清明节、重阳节黄帝陵祭典活动,开展黄陵抬鼓、少儿腰鼓等表演,以及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示展演活动,大力宣传黄陵文化,使前来谒陵祭祖的海内外华人和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了黄陵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该县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8月11日,在对佳县,府谷两地进行回访调研后,回访小组一行又专程回到黄陵县,与该县非遗办公室、黄陵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孟军进行了深入交谈,并就下月“研培计划”面花培训班学员来黄陵考察交流等事宜交换了意见,还前往届时学员实践课程的场地进行了现场考察。

黄陵县非遗中心主任孟军介绍面花情况
与黄陵县非遗中心主任孟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