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日起,陕西师范大学“研培计划”回访小组一行4人在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带领下,利用暑期开展了学员回访、项目调研等工作。
8月5日至8月7日,陕西师范大学回访小组离开黄陵县,来到距此500多公里的榆林市佳县回访。其间不仅回访了五位学员,还拜访了剪纸大师、省级传承人郭佩珍老人,并访问了佳县文化局和文化馆,与文广局副局长马宝林、文化馆(非遗中心)馆长(主任)高清波等进行了座谈交流。

回访小组与佳县文广局副局长马宝林合影

佳县文化馆馆长高清波(右一)陪同参观剪纸展
佳县位于黄河河畔,与山西隔河相望,而县城则建于黄河岸边的石头山上。1947年,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来到佳县,在该县的朱官寨、神泉堡等地累计工作和生活了九十多个日日夜夜,并在这儿的小小窑洞里,指挥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争。
佳县文化资源丰富,境内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道教圣地白云山。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镜仙乐,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云山庙会、庙宇木雕雕刻技艺、剪纸、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等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佳县五名学员均为女性,共涉及刺绣和剪纸两个非遗项目。为了尽可能不影响学员们的日常生活,回访小组在抵达佳县后才陆续与学员取得联系。然而师生情谊浓,远居榆林市内的学员高小莲和张锦芳搭乘长途班车匆匆赶回佳县,只为见一见母校的老师,聊一聊近况,话一话家长。

回访小组与佳县五名学员合影
回访小组深入到每个学员的家中和工作室里看望学员。来到学员乔桂林家时,乔桂林正在教小孙女剪纸。乔桂林说,小孙女很喜欢看她剪纸,也常常缠着她学习。由于年纪大了,每年创作的作品也不多,但却希望把这门技艺教给更多人,传承下去。她收集了不同时期众多的优秀刺绣、剪纸样品,特意将自己珍藏的几大箱藏品取出来与母校老师分享,讲到作品中反映的童年贫穷生活时,乔桂林几度哽咽。

回访小组前往乔桂林家

学员贺继琴是“研培计划”开班以来年纪最大的一名学员,作为佳县刺绣市级传承人,她的剪纸作品同样毫不逊色,面花、布艺等也非常擅长。她说平常家务老公全包了,这让她可以专心搞创作,只是发愁没有时间考虑营销,希望“研培计划”能够为学员开辟一个营销平台和营销渠道,孙清潮书记表示正在筹划中。


贺继琴为回访小组讲解刺绣作品
学员李改琴的剪纸以团花为主,她也是当地较早使用蓝色纸张进行剪纸创作的剪纸人。她的工作室由车库改造而成,李改琴平时在这里创作,作品也在这里存放和展示,展柜上各种荣誉证书琳琅满目。据她介绍,她的剪纸作品销量不错,年收入不亚于当地公务员。前不久,它还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准备把剪纸及其衍生品业务做大做强。


李改琴工作室的证书摆满墙壁

李改琴讲解剪纸作品寓意
学员张锦芳虽然现在已经不在佳县居住,但她曾经住居的窑洞里还存放着满满的剪纸作品,同时也是她在县城的工作室。她说这里虽然不常住,但偶尔有事回到县城,还是会在这里创作。她说她现在是与时间赛跑的人,任何时间都浪费不起。
张锦芳展示剪纸作品
学员高小莲家里有五孔窑洞,但全家现在都在榆林居住,她专门把作品从榆林带回来,特意在她曾经居住的窑洞里向母校老师展示其作品。她说不管走到哪里,她的根永远在这里。这里也是她创作的源泉,是她灵感迸发的地方。

高小莲(第一排右一)现场剪纸留下视频资料
在对学员一一进行回访之后,回访小组一行专程拜访了剪纸大师、省级传承人郭佩珍老人。老人虽然已经86岁高龄,每天除过睡觉,就是伏案创作,每个周末都会前往县文化馆为剪纸爱好者义务授课。回访小组到达老人家里时,老人正为当地七夕节创作一副剪纸作品,目前正处在画稿阶段。为了不影响老人,回访小组在一旁静静地观看老人创作。

郭佩珍老人专注创作

马连军(老人的儿子)展示郭佩珍作品
老人的儿子马连军说,不管来多少人,只要你不跟老人说话,老人就只顾埋头创作,丝毫不受周围环境影响。在老人创作的过程中,儿子马连军一直滔滔不绝地在一旁向回访小组介绍老人这些年来的创作和生活情况,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老人一直沉浸在她的世界里丝毫不被打扰,这种忘我的境界让人肃然起敬。老人起身喝水的间隙,回访小组趁机采访了老人,并为老人录制了口述视频资料,老人讲到动情之处,禁不住几次抹泪。马连军还告诉回访小组,县上领导非常重视非遗,新来的县委书记刚上任,就前来看望老人,见老人居住条件较差,当即决定把县上分给自己的单元房让给老人居住。

回访小组与郭佩珍老人及其家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