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第六期“研培计划”培训班(面花)在文汇楼会议室召开创业经验分享交流座谈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出席会议并讲话,培训班学员中13位面花相关小微企业的管理和研发人员参加了会议。陕西合阳面花项目省级传承人、合阳秦艺面花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勤肖,红云花馍负责人申红云,富县妈妈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宏侠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平时没有人订做面花时,自己闲下来就忍不住去研究面花的色彩、形状、动植物的搭配。做面花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生计,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种寄托。”渭南合阳县的刘勤肖更像一个传统的经营者,依靠过硬的制作技艺来吸引客户,用专注来赢得客户的青睐。
澄城县尧头镇杨家村三组的申红云,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就滔滔不绝,从一开始创业的忐忑不安,到如今“红云花馍”商标的小有名气。申红云感慨地说:“如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民俗文化也跟着讲究了起来。随着客户要求地不断提高,老公与我新老结合,合理搭配,不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层次不同、价格不等的花馍来满足客户,并在传统工艺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的科学制作水平,延长了花馍的存放时间,提升了保鲜亮丽的观赏价值。”

富县的杨宏侠的食品公司目前有200多名员工,除了经营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面艺食品之外,她还不断拓宽经营渠道,先后和中小学、高校合作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项目。公司目前集培训、展示、体验于一体,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资助在校大学生等,做良心企业家。

孙清潮指出,“研培计划”培训班给学员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不仅是向老师学习,同时也是学员们之间的相互学习,抱着虚心的态度而来,势必会收获良多。

通过对13位创业者创业经验、经历地认真聆听,孙清潮书记总结了在面花项目创业中普遍存在的六点问题:一是作品的内涵问题。韩城的司马迁、勉县的诸葛亮、黄陵的黄帝文化,这些都是所在地区的文化名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花,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占据文化的制高点,将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凸显。二是民俗问题。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传统的生态环境,作品应与传统习俗相结合,这样才能在保存面花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保存传统人文环境。三是品牌意识。品牌意识的树立不仅能够从法律上保护自身利益,还能为自身打造一张有力名片。四是教育意识。传承是一种继承和发展,可以尝试从孩子的教育着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五是积极寻求政策支持。要勇于走出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六是培育企业家精神。不仅要有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应当抱有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带头致富,带动周围的人创业致富。

据悉,学员创业经验分享交流座谈会是陕西师范大学“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网络传播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场。此次与从学员工作性质、从业经历筛选出来的13位具有创业经验经历的管理者的座谈,旨在以典型引领推动周围面花项目手工艺者、传承人创业致富,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