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是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实施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教育活动,分为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三个层次。研培计划着眼“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旨在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增强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力,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陕西师范大学首期剪纸艺术培训班就是研培计划项目在陕西的实践基地。
为及时总结积累经验,促进教学相长,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果,为广大学员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以后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推动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提高非遗保护水平。陕西师范大学对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首期学员进行了为期6天的回访。
一、回访概况
回访小组在组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的带领下,一行6人,由陕西师范大学出发深入学员来源地和非遗项目所在地,途经西安市临潼区、渭南市临渭区、渭南市白水县、榆林市绥德县、延安市吴起县、延安市延长县、铜川市宜君县、铜川市耀州区、安康市石泉县、安康市汉滨区、咸阳市秦都区、西安市未央区、西安市莲湖区、西安市新城区,最后返回陕西师范大学。本次回访行程将近3600千米,由8月4日至8月9日共计6天,回访学员18人,拜访10位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考察了包括剪纸、泥塑、刺绣、机械风筝、石雕、宜君农民画在内的6个非遗项目,参观了各地市县文化馆与非遗馆,并分别与当地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探讨如何完善“研培计划”、加强非遗项目保护以及发挥非遗传承人作用等相关问题,并就加强陕西师范大学与当地非遗保护利用广泛交换意见。本次回访参观的学员工作室多达18个,每位学员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将本次研培课程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借助工作室将传统手工艺和非遗产品在本地区发扬光大。
二、回访感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陕西师范大学首期剪纸艺术培训班培养学员50人,从本次回访的情况看,培训效果显著。本次回访的18位学员均表示对回访充满期待,相关回访地文化部门领导也对本次回访十分重视。学员们通过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培训课程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由懵懂到豁然开朗,他们不仅视野得以进一步开阔、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对非遗传承的理念和精神有了更深层次、更系统的认识。回到当地后,学员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当地文化事业建设,把剪纸技艺与所学理念、理论更深层次地融合,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有内涵、既融合现代元素又不失传统根本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展示在当地文化馆、博物馆以及个人的工作室内,展示了当地的文化魅力,也为个人声誉做了更好的宣传,为当地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些民间的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在工艺技术提升的基础上对民间艺术和自己所从事的剪纸事业有了明显的自信与自豪。陕西师范大学培训课程结束后,部分学员与当地文化部门、政府合作,开设剪纸培训班,将在陕师大培训课程上学习到的先进理念、理论传授给当地学员。他们有的面向小学生授课;有的面向当地剪纸爱好者;有的面向各级各类剪纸传承人;还有的积极给下岗工人、残疾人等传授技艺,让他们重获就业机会,也有了创造价值的平台,真正做到了既“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铜川市宜君县的孟润凤更是通过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将70多幅剪纸作品销往海外,让自己和宜君县的手工艺人看到了非遗创造的利益。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剪纸艺术工作室的肖瑛在自己和同事的努力下将剪纸艺术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行销售,经过研培计划培养的广阔视野和对文化产品的敏锐触觉,将剪纸作品转化为经济产品,为残疾人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西安市临潼区的郭飞飞因为对剪纸的喜爱带动了身边一片人,郭飞飞的爱人、儿子、母亲、父亲都因她而喜欢上了剪纸等民间艺术,甚至与郭飞飞一起进行剪纸创作。这些都是研培计划带来的成果,学员以个人带动全家甚至带动全村、全镇进行剪纸艺术的创作和销售,以点带面,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致富。可以说研培计划是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人带动一方。
对调研人员自身来说,这次回访确立了我们对非遗研培计划效果性和持续性的信心。通过回访加强了我们对非遗项目和当地文化的了解,完善了项目的知识体系,对今后的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师聘请都有很大的帮助。回访和调研工作使我们确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工作不仅要做下去,更要坚持做好,守正笃实,弛而不息,对振兴传统手工艺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持续而有效的作用,更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基层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三、存在问题
在回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非遗传承人、政府、企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宣传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民间手工艺人创作产品销路不畅;学员品牌意识较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非遗馆建设全面却罕有人气;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传承人艺术创作支持力度不够;民间艺术传承人对培训以及政策信息获取渠道不足。这些是我们在回访过程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传承人四方面共同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
四、回访建议
经过6天的回访,总结回访成果,我们针对如何完善研培计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的提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进入非遗馆,为非遗馆添加人气。从回访的情况看,大部分非遗馆基础设施完善、展示技术先进,但非遗馆人气太淡,鲜有游客参观,一些非遗馆甚至大门紧闭,需要提前预约才可入内进行参观。要让非遗馆“活”起来,传承人的入驻非常关键。建议让非遗传承人走进非遗馆,在馆内为传承人留出工作空间,让他们承担创作、讲解、培训、体验等公益事项,让死板的非遗馆因为非遗传承人的入驻焕发活力。政府部门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这样的公益性岗位,把对非遗传承人的补助经费和这样的公益性岗位结合起来,一来可以解决非遗馆内无编制的问题,二来可以解决部分传承人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推动手工艺品的开发,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在回访的过程中,有的文化馆已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免费工作室,如渭南市文化馆等,有的为非遗传承人设立了公益性岗位,并给予一定的补助,如延安市延长县文化馆等,收到了较好效果。
第二,非遗研培计划参与院校之间需要加强交流,鼓励承担同类研培项目的高校之间举办学术或工作研讨会,以提高研培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研培计划是一个新生事物,高校与非遗保护利用联姻是一项战略性举措,前无任何经验可借鉴,后须在此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所以,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承担同类非遗培训项目的高校之间应加强互访,相互取长补短,优化课程设置,优势资源互补,并通过学术研讨会、工作交流会分享各高校在实施研培计划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吸取不足教训,共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振兴之路。文化部、教育部应予以鼓励和政策性支持。
第三,建议建立研培计划全国教师库以及优质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回访我们发现,研培工作成功与否,与课程设置和教师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各参与高校传统学科体系与“研培计划”的吻合度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立足各自传统学科的基础上,从新兴交叉学科的角度,解决研培计划与参与高校学科之间的吻合度问题,使高校学科成为研培计划的有力支撑。但是,研培计划目前在各参与高校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有限,这给研培计划的实施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所以,建议建立全国研培计划教师库和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库,建立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供研培计划参与高校选择使用。
第四,建立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传统手工艺工作站,让传统手工艺通过高校、企业、地方、传承人四者的合作模式走向市场。目前我们只办过一期剪纸培训,后半年将会有刺绣、泥塑等培训项目相继开班。所以,目前我们所掌握的传统手工艺品种还比较单一,学员分散在全省各个地区,缺少以地区为单位成建制的培训。但就本次回访来看,学员的产品设计水平需要提高、大量产品需要推向市场,在西安市内建立工作站,有利于把全省各地学员分散的产品统一集中、统一研发、统一营销,帮助陕西本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形成自已的品牌,改善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和设计方式,为传统手工艺品进入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本次回访的学员中,西安市的涂永红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将剪纸工艺很好地与现代生活结合,市场效益良好。工作站将是陕西“研培计划”学员的窗口,是他们的温馨之家、传统手工艺品的研发之家、产品品牌的孵化之家、产品营销的推广之家、与电商合作的友好之家,是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加油站。
第五,鼓励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的多元化保护与利用机制,分类、分层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以传承人为核心的多元保护机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产性保护:对于容易带动市场的非遗项目,政府给予传承人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税收、房屋租售、员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促进非遗手工艺品进入市场,带动传承人创新创业;第二类是公益性保护:对于一些难以带动市场的非遗项目,政府可委托非遗传承人开展面向大众的免费培训,培养非遗爱好者,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和社区成年人的精神生活,扩大传承面,把更多的人从麻将桌、电脑游戏中解放出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美好;第三类是记录性保护:对于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组织高校与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对传承人进行录音录像,把他们口述的历史、精湛的制作技艺等及时记录下来,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全面记录该项目的历史与现状,实行抢救性保护,以便留下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第六,面向研培计划参与高校、学员和任课教师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为完善研培计划提供学术支持。研培计划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术研究和学术支持,建议文化部设立专项课题,鼓励参与高校、学员和教师开展相关非遗项目知识体系的学术研究和相关工作的研究,使非遗项目价值更加凸显、研培计划设置更加合理、研培计划内容更加完善。
第七,建立以非遗传承人为骨干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师资队伍。在回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传承人一般都享受政府补助,该补助主要是鼓励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政府部门应该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到学校、社区开展传习活动,将钱用在刀刃上。非遗进校园在中小学可以和体、音、美等课程相结合;非遗进高校可以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研培计划参与高校等综合性院校可以开设非遗选修课程;非遗进社区可以与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相结合。本次回访学员咸阳市秦都区的一名剪纸爱好者朱小静本身是一名小学美术老师,她的父亲是该区文化馆的老馆长,收藏有大量的民间剪纸珍品。在父亲的帮助和支持下,她在所在的中华路小学开设剪纸兴趣班,受到了不少孩子的喜爱和欢迎。现在,剪纸活动成为该校最靓丽的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品牌,学生们也因为老师的引导热爱上了这门充满艺术性的课程。我们在该校回访时,参观了该校学生的剪纸作品展览,校领导说孩子们课余时间跟着朱老师学习剪纸的越来越多,低头玩手机的越来越少,这种变化令老师和家长非常感动。在西安市临潼区回访学员郭飞飞时,该区几位剪纸传承人都到场参与了回访活动,其中年届八旬的魏彩娥老人精神状态很好,看起来就像60来岁。她带领该区的几位传承人,深入学校和社区做剪纸培训,分文不收,秉持“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这份手艺不失传”的口号为剪纸事业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在她们的带领下,社区老人学习剪纸的越来越多,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这是非遗进社区活动持续不断的结果。在延安市延长县下盘石村回访学员李志梅时,陪同我们一起回访的该县文化局局长告诉我们,该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在家的老人、孩子、妇女跟着李志梅学习剪纸、刺绣、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家庭和睦了,多年来没有婆媳吵架、夫妻打架的现象发生。李志梅是市级传承人、省人大代表,全村在她的带领下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村里的文化墙上处处是剪纸作品,村委会大院有全村的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室,村里每一条路都有名字和路牌。种种现象证明,传统手工艺大有市场,关键是相关部门要有所作为,主动引导,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这支队伍的积极性,那么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就能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效果。
陕西师范大学为期6天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首期学员回访已经结束,回访初见学员时他们那满含热泪的双眼和质 朴的话语都是对陕西师范大学培训的肯定与认可。我们深入学员家乡了解当地非遗项目的发展传承情况也让我们对未来研培计划的开展充满了信心,所有的建议最终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就像李志梅说的:“有政府对剪纸技艺和市场的支持,有陕西师范大学对我们的培训和持续的关注,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传统的剪纸技艺可以在当代社会大放异彩,我也对今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充满了信心!”
【本文作者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