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剖膛节祭祀神灵
时间:2016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
地点: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事处七星池村羌州民俗村。
缘由:宁强习俗,在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后,就开始准备过年。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杀年猪、吃剖膛。年猪越大,越说明主家富裕;吃剖膛的人越多,越说明主家人缘儿好。基本每家吃剖膛的人都很多,一次剖膛宴常常要吃去半只肥猪,喝掉上百斤酒,是一次小型的盛筵和大型的亲邻聚会。
在剖膛宴开席前,有一项重要的仪程,就是举行以所杀年猪祭祀神灵和先祖的傩祭,同时还有还愿许愿、傩除祈福等傩仪,仪式极为庄严隆重。
主要内容:祭祀神灵、许愿还愿、震慑邪祟。
仪式主持人:吴昌苏
【吴昌苏,1953年生,宁强县二郎坝镇水田坪村人。吴昌苏掌握的傩技有:
1.开红山:刀砍额中百会太极穴。此穴应贪婪星,在祭山、祭符、祭老爷时用。
2.掏腮针:用针刺穿左右两腮。此穴应月星、聚门星,止锁喉风用。
3.钉八卦:用针穿两臂钉于卦上。两臂左乾右坤,应左文曲右武曲,禳解运气不行、倒霉运等。
4.挺心穴:用针钉进心窝。此穴应禄存星,止昏迷不醒、劫煞等。
5.将军落跟穴:用针穿于左右两脚后跟大筋,左将右军,应破军星,止疯癫、乱跑等。
6.还山穴:刀砍两臂膀,左三下右四下,拨老爷时用。
以上1~5七处位置,又称七星穴,应七星下凡;外加“6”,合成九星穴。
除此以外,还有九龙水、上刀山、过刀桥、青龙镇、下油锅、趿铧顶鏊等傩技;祭祀、牛王会、祈雨等傩仪。】
道具:
神榜,用矿物或植物颜料手工绘制在布面上面的神像。长方形,不低于1米,包括上、中、下三界主要神圣,经桐油浸润防潮防蛀。法事开始前悬挂,代表法坛。
师牌,长30厘米左右、宽8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小木盒子,内装师传的《传牌度职牒文》,外面以红布包裹,连带绣花布条,代表师祖谱系,也是传师授徒的凭证。表演时,师牌代表和所有的师辈同在,法力无边。
敕令,相当于官爷们的惊堂木。中间竖刻“雷神令下雷火将军正治鬼神”,左面刻“五雷使者”,右面刻“火速奉行”,代表神灵的命令已经下达,立即执行。
法印,黄铜铸造。有“佛法僧宝、道经师宝、五雷烤罩(照)”等字样。符箓一经用印,表示神灵的法力已经开始施展。
师刀,又叫“乾坤圈”,是一直径20厘米的铁圈,代表乾坤。内串有大、中、小6个等级的铁环36个,从大到小依次为:最大的5个代表五行,其次是6个代表天上南斗6星,10个代表天干,12个代表地支,1个代表游魂,最小的1个代表本命。摇动乾坤圈,表示手握乾坤,掌控天地间的一切。其中最小的本命,都在宇宙乾坤的保护中。
号角,牛角做成,可吹响,其声音是告知神灵的信号。
令旗,三角红黄小旗。
法剑,用以威慑邪魔鬼祟、斩怪除妖的道具。
衣、裙,也称八卦衣、八卦裙。
五佛冠,做法事时头上戴的有五尊神灵的冠冕,是坛主的标示,有神灵护佑。
面具,和人面大小相同的木雕面壳,七窍雕空彩绘,有善有恶,有凶有柔,有美有丑,形态、用途各异,戴上后代表扮演之神圣。
傩面具的刻画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如“男将豹眼圆睁、女将凤眼微闭”“少将眉一支箭,女将眉一根线,武将眉如烈焰”等。就是同一个人物的面具又有变化,可同时绘成红、黄、蓝、白、黑等不同的色彩。再加上“龙凤”“星宿”等各种类型的绚丽头饰,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加鲜明生动。端公吴昌苏还保存着不少有上百年历史的面具,虽已历尽沧桑,但不同人物性格的粗犷与细腻、夸张与真实、诙谐与庄重,却依然栩栩如生。
从艺术造型上看,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
正神是一些正直、善良、慈祥、温和的神祇,形象多为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仿佛是生活中习见的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而不是高高在上坐享人间香火的神祇。例如:先锋小姐,又称仙锋小姐,原名崔良玉,唱词中的先锋小姐形象是“眉毛弯弯龙戏水,樱桃小口露银牙,收拾打扮多细雅,赛过南海观世音”。土地是主管纳吉驱邪、赐福添寿的乡神,又称青苗土地、引兵土地等。消灾和尚则是查看冲傩主人是否诚心、品德是好是坏、傩祭准备工作是否符合要求的神祇,其面具造型为圆脸秃头、笑容可掬,额上有个硕大的福包,整体形象亲切可敬。唐氏太婆,是傩堂戏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名唐氏仙娘,相传她是大唐天子的女儿,出嫁后因相貌丑陋而被赶出夫家,被玉皇大帝封为把守桃园洞(收藏傩堂戏面具的地方)的神祇。其面具造型注重写实,头盘发髻,满面皱纹,又慈眉善目、满脸笑容,一副乡村老妪形象。
凶神是一些勇武、凶悍、威猛、狂傲的神祇。他们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面具整体形象咄咄逼人。常见的形象是头上长角、嘴吐獠牙、横眉立目、眼珠凸鼓、满脸煞气,如开山莽将、开路将军、押兵先师、关圣帝君、勾簿判官、灵官等。开山莽将,又叫开山猛将,是最凶猛的镇妖神祇之一,其面具造型头长尖角、獠牙外露、眼珠凸鼓,整个面目狰狞可畏。开路将军又叫开路先锋,是先导之神,其职责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扫除前进道路上的妖魔鬼怪。其面具造型与开山莽将相似,但他头上有三只角。押兵先师,其形象与开路将军相似,职责是引导各路天兵天将出入傩坛。勾簿判官又称为勾愿判官,在傩坛中担负惩治作恶多端的坏人和妖魔、为人们勾还良愿之责,造型是头戴官帽、面色严正、两眼炯炯有神,一副明察秋毫、铁面无私、伸张正义的严正判官形象。灵官又叫王灵官,是位道教护法神。他执掌天上人间纠察,在傩坛中专门搜捕混入傩坛的邪魔妖鬼。灵官面具面色赤红、头戴道冠、嘴吐獠牙,长有胡须,额间有一只混赤眼,一副凶猛的模样。关圣帝君即三国时名将关羽,民间尊其为武圣人。其面具为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黑须、头戴战盔,表现了他英武神勇的著名战将特征。
世俗人物在傩坛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正面人物面具造型多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其表现手法为写实,很少有夸张和其他方面的装饰。它们类似正神面具,但更加世俗化。如甘生八郎、么儿媳妇、姜师、安安、鞠躬老师、卖酒娘子等,其中甘生八郎和么儿媳妇最为典型。甘生八郎的任务是在傩坛中为愿主还愿领牲,面具造型为小生形象,头戴冠帽,冠顶有一圆球,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模样。么儿媳妇面具头梳双髻,眉目清秀,如同现实生活中的年轻巧妇。丑角面具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滑稽的人物形象。这类面具或歪嘴皱鼻,或细眉小眼,或龇牙咧嘴,或五官失调,如秦童、秦童娘子、算命先生、唐二、秋姑娘等。
傩面具除了上述三类以外,在个别戏中还使用牛头、马面、孽龙、白猿等动物面具,不过数量较少。
坛神,木雕神像。多为两手着地、两脚朝天、抬头向前看的形象,虽然小巧滑稽,但法力无边,能交往阴阳两界所有的神灵和鬼魅,是整个神坛法事的主管。
经过:
1.设坛
端公做法事,就是为了与神灵沟通,或祈福禳灾,或驱赶镇压、解除消灭邪崇等,求助于神灵的帮助,以达到使世俗生活能够获得善神的庇护而免受恶鬼邪祟伤害的目的。而在人神之间需要设立一个特殊的场所,使神灵来到人间和俗世的人神使者端公沟通交流,这个场所就是傩坛,又叫神坛。
神坛在端公的家里是长久固定的,在其他地方做法事的时候是临时搭设的。神坛一方面是世俗生活中原本即有的场所,或是居室的堂屋,或是住所内专门供奉神灵的屋子,或是专门修建的供奉神灵及做法事的场所,俗世的人们可以在其中自如往返,表达俗愿;另一方面,由于具有专属职司的端公经过特殊布置,就具有不同于人间的属性,成为神灵世界在世俗生活中的一种显象、一种象征,神灵在其间按照俗世人的愿望显示他的神圣性。所以,神坛既神圣又世俗。正因如此,在神坛前所举行的一切仪式和行为亦庄亦谐,都变得庄严、肃穆,同时又不排斥嬉笑怒骂式的世俗性穿插。
2.请水祭灶
在悬挂好神幔、做好开坛准备后,第一道法事是请水祭灶。
请水时所有参与的端公锣鼓齐鸣,从法坛到水井旁,焚香化纸,祈求祷告井神或水神赐予净水,以便用于净手、洒扫等。
接着是祭灶,和要办一件事情必先和主人家协商好各样事项一样,要和这一家之主的灶神打声招呼,请其对本次法事活动的打扰予以理解,并提供方便和协助。
3.开坛礼请
开坛礼请是法事前必做的功课。取得净水,又得到灶神的许可,端公回到神坛前净手焚香化纸,礼请儒、释、道三教圣人和各路神灵、各位祖师,直到授业师父。同时讲述三教圣人的根底,歌颂圣人的法力,感恩所受圣人的护佑;讲述所请神灵的根底和法力;说出师祖到师父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及所授法业的威力。礼请是表示对神灵的敬畏,对祖师的感恩和铭记,也是表示自己法业渊博、无所不能,是能够战胜邪魔鬼怪的。
开坛礼请前,要戴上五佛冠、围上师裙,手捧师牌。需要焚香、卜卦、顶礼祭拜时,师裙架在肩上或颈后。整个过程除焚香、卜卦、祭拜外,都是在歌舞中完成的,所有的语言以歌唱形式完成,同时伴以缓慢的舞步。
4.祭祀神灵和先祖
儒、释、道三教圣人和地盘业主等天地间所有自然神灵、各位祖师、授业师父都请到了,掌坛师和他的弟子开始焚香化纸祭祀,为神灵歌功颂德,感恩一直以来对供奉者的护佑和应允,为其顶礼膜拜,以表谢意。
同时开始领牲:把宰杀好的猪供在神坛前,供神灵享用,表示事主和信众的虔诚;用一个口衔猪尾巴的猪头,表示有头有尾的牺牲,贡献在神坛上,直到法事或活动结束送神为止。
5.还愿许愿
祭祀完毕,对此前在神灵面前许下并已实现的愿望,要在神灵面前献出感恩酬劳,就是焚香化纸、敬献贡品,或对此前承诺的酬劳方法予以兑现“还愿”。对于在今后生活中的期望和愿望,如平安吉祥、身体安泰、财源广进、事业有成等,也可在神灵面前许下愿心,如果应验,当在来年或应验之后祭祀还愿。
本次傩仪因在民俗村举行,规模较大,参与人员较多,其中不乏善男信女,因此前来许愿的人也较多。许愿的人先是在神坛前焚香化纸,顶礼膜拜,然后在神灵面前虔诚地默默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实现某种愿望,实现之后定当如何如何报答神灵。报答的方式也无非就是焚香化纸多少、上供饷多少、搭红多少、广传信众多少。
每人许愿完,端公吹响三声牛角号,就算是把该愿心传达给信众许愿的神灵了。
6.傩除驱赶
傩事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法事,就是为事主驱邪避难、趋吉纳祥。驱邪避难的法事有数十种之多,号称“三十六绝”。本次活动中主要是过刀关、过火关、钉八卦,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展示端公的法力给邪祟魔怪看:我有办法、有能力战胜你,你趁早走远吧。
过刀关也叫上刀山或爬刀梯,分“天刀”和“地刀”两种,是人生“金木水火土”五关中的“金(属)关”。在宁强人的信仰中,有人多灾多难,是遇上了恶魔鬼怪,要在神灵护佑下,由端公卜卦确定是遇上了哪道关隘,然后作法驱赶鬼怪,指引此人闯过人生的关隘。“过关”时,端公身穿法衣,手执角号,在刀梯或刀桥前一面念咒语、捻诀,一面舞蹈、画符,一轮仪式过后,卜卦得到神灵的允许,便不慌不忙地赤脚爬上由刀锋锐利的刀组成的刀梯,并翻过最高处从另一面下来,表示闯过了和金(属)相关的关隘,今后就会远离和金属有关的灾难了。
吴昌苏说,按祖传的规矩,刀桥要用刀36把,寓意36关;刀梯要用刀48把,寓意48坛;共用刀72把,寓意七十二煞。刀梯高1.8丈,寓意18层地狱 ;刀桥长3.6丈,寓意360天。过火关也叫下火海,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沟槽,槽内装满烧红的木炭,端公赤脚从烧红的炭火上走过,表示闯过了和火相关的关隘,今后就会远离和火有关的灾难了。过火关之前,同样要进行念咒语、捻诀、舞蹈、画符等仪式。
吴昌苏说,按祖传的规矩,火海要宽1尺3寸,寓意闰年闰月13个月;深7寸,寓意七星;长1.2丈,寓意12月令;用炭360斤,寓意360天。
钉八卦,就是在左右两只手臂上用一根镖形的钢针钉下,针尖钉进垫在手臂下面的卦上,另外使人按住卦引出钢针和穿在钢针后面的一根细绳子。绳子是连在两枚钢针上面的,钢针穿过手臂后,绳子要从两只手臂上穿过。吴昌苏说,两只手臂各有表示:左乾右坤,左文曲星、右武曲星,这根穿过手臂的绳子,这时就具有了某种法力,能禳解运气不好、倒霉运等,所以有人争相抢夺,牢牢地拴在手臂上。
7.送神
整个活动的法事完成后,感谢神灵的帮助,为神灵焚香化纸,鞠躬将其送回,也叫下神、下马。仪式较为简单。
二、驱邪逐疫保平安
时间:2016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四。
地点: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事处金家坪村三组赵泽华家。
缘由:事主耳鸣幻听多年,心神不宁,请求为之驱邪保平安。
道具:同前文。另有神坛、粮仓。
主要内容:祭祀神灵、替病驱邪、逐祟除疫。
仪式主持人:吴昌苏。
经过:
1.请水祭灶
仪式内容同前文。
2.开坛礼请
仪式内容同前文。
3.上书、交心打印
请到神灵后,开始上书,也叫申文,呈上求神出面帮助解决各项事由的文书,以此和神灵沟通,取得联系;交心打印,就是向神灵坦陈自己的虔诚、对神灵的敬畏和供奉,认可自己是神灵的子民,请求神灵护佑;接着飨牲献白,也叫领牲,就是把完整的牺牲匍匐供上,再恭敬地表达自己此次的诉求内容。这次法事所用的牺牲是一只雄鸡。
4.造桥招兵、立楼
端公的诉求要靠神灵带上兵马来执行完成。神灵来到人间或从神坛出发,都要经过一座特制的桥,所以在礼请后,一经神灵答应,就要为之“造桥”,为诸神提供交通方便。神灵的兵马分外五营和内五营,声势浩大,所以造桥是一件神圣的事,要鲁班祖师才能胜任,并且选用在昆仑山上生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年的大树。此树饱含日月精华,即使鲁班祖师,从“先天元年”砍到“后天元年”,也只能砍开半边。
造桥的过程,端公从造桥的缘由、所用树木的根生、鲁班祖师的高超技艺、造桥的艰难、桥的神奇等唱诵下来,最后是神灵的兵马出动,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世间一切鬼魅邪祟一扫而光。
神灵既来,就要食宿,接下来的法事就是立楼:为诸神安排住宿。主要内容是唱诵住所的宽敞、舒适、豪华和饮食的丰盛、可口及酒浆的甘醇,力求令神灵满意。
5.放猖
放猖也叫差兵,就是神灵派遣阴间的兵马出来帮助端公办事。
神灵派遣给端公的兵马,就是五猖兵马。
相传“五猖”源于明朝。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对各位功臣封官许愿,但却忘记了那些在南征北战中已经捐躯的官兵,结果就有来自五方的东方九夷兵、南方八蛮兵、西方七戎兵、北方五狄兵、中央三秦兵“阴魂”来向他诉苦邀功,明太祖一时想不出安抚这些“阴魂”的办法,就封他们为“猖神”,意在分别代表五方天地,让百姓不时举行活动祭祀。因为“阴魂”来自五方五路,又称为“五猖”。“祭五猖”习俗相沿至今,成为端公祭祀中的一项重要法事。
因为出身行伍,五猖形象为双目圆睁、眉如烈焰、威严狰狞、勇武凶悍、疾恶如仇,同时又龇牙咧齿,专在民间做偷、抢、放火之事,是无恶不作的瘟神。五猖还喜欢恶作剧,常常把偷抢来的东西放到别家里,看着某人顺眼就会把所有东西给他;可以让人成好,也可以让人变坏;还干捣乱、使人疯癫、抢财等事。百姓对五猖既畏且敬,既不敢怠慢,也不十分尊重,把他们看成不正宗的“财神”和性格捉摸不定的“小人”,是“小神子”或“魈神子”,希望通过“跳五猖”的方式来“拉拢”他们,使他们既不伤害自己,又能降福于自己。万一遇上不吉之事,也请五猖来以恶制邪。
由此看来,五猖和人一样都生存在地上,性格很接近于人。
在端公的法事中,猖神姓张,是五兄弟,称五路猖神、五猖兵马,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方神官,以黄、白、蓝、红、黑五色面孔相配,也称五方地君,各司一方平安清泰职责。在傩堂中,五猖掌管五路五营阴司兵马,是供掌坛师指挥调动的“千千雄兵、万万猛将”,为愿主扫除邪魔妖怪,处理收魂、抓魂、收妖、招财、查事、报事等事务,全凭掌坛师发兵目的行事。
在开坛以后首先要念咒捻诀请五猖神。在随后调动驱遣也就是发兵和收兵的时候,都有诀咒,如发猖诀、收猖诀、五郎诀、祭血等。诀咒是最为关键重要的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命令,一般都不向外透露。因我熟知他们的唱腔和方言俚语,记录下请五猖神的神咒:
谨请五洞五猖兵,猖兵显应甚分明。
当日茅山同学道,翻坛破禁任横行。
今日今时来相请,五猖兵马到坛前。
我奉太上老君令,我奉茅山真人命。
……
请到五猖神后要焚香化纸祭祀,主要目的是为把猖神召回享受祭祀。祭祀时在歌舞中诵唱讲述五猖神灵的根生,陈述本次法事动用五猖神的缘由和诉求目的,所有祭祀的过程较长,祭祀者神情凝重,内心虔诚。最后以卜卦确定猖神是否答应请求,如果答应,就开始接神、设坛、贺神等活动,全套仪式近两小时左右。
祭祀完毕,手持或面戴猖神面具的端公身穿铠甲,肩插暗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色的黄、白、蓝、红、黑五色旗,扮演猖神。这时掌坛师念咒捻诀作一番法,然后捉一只公鸡,取其鸡冠血滴入酒杯,并祭祀所有道具。猖神扮演者饮酒,证明猖神已和自己融为一体,自己不再是凡夫俗子,而成了有驱鬼祛邪之能的猖神,执剑或持刀威风凛凛地上场,先巡视,随后是朝拜四方、布列方阵、踩碎步、跑穿插,展臂翘腿、前倾后仰、跑圆场。古拙的唱腔、神秘的场景、原始的仪仗、粗犷狂放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队伍浩浩荡荡、旌旗招展的感觉或幻觉,加上鞭炮声、锣鼓声、号角声,气氛极其热烈。随即便正式起猖,在锣鼓声中或舞或趴或跃,踏罡布斗,跳着稀奇古怪的具有各种寓意的舞蹈,布下天罗地网降魔伏妖、降福人间,给人以古老神奇之感,震撼人心。
“猖神”的这些表现,算是端公掌坛师对其的“检阅”。“检阅”合格,就放猖,就是把猖神随同他们的兵马送到门外,请其按嘱托外出去五方侦查情况,并迅速回来汇报,以便端公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决策,并前往解决,即禳解。
最后是收猖,感谢猖神的辛劳侦查和带回的信息,送其归位,享受供饷。收猖同样念咒捻诀。左右如下:
弟子一收一路猖兵,二收二路猖兵,三收三路猖兵,四收四路猖兵,五收五路猖兵,收在弟子身前身后、身左身右。前有三十六条好汉,后有七十二员大将军,护吾弟子身。马元帅,带领兵马归家,酒牲钱财谢请,红花回奉,遇水不怕水万丈,遇火不怕火连天。有了诸将来拥护,双双去,双双行,别人有请吾先行,吾今到此,许多话,双双苦苦记在心。此水不是非凡水,华佗祖师亲传水,吾今用此话,降尽世间魔。
整个放猖仪式是在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古典民间舞蹈,古朴凝重,蕴含深厚的古代文化思想内涵,带有浓厚的宗教多神的神秘色彩,是巫、傩、道、释多元思想的表达,充分体现了这一祭仪创立者的宇宙观和宗教心理,是古代民间信仰仪式中弥足珍贵的重要文化资源。
6.解结退病
掌坛师焚香卜卦,根据猖神带回的情况断定解决办法,如同现在大夫根据病情开方下药。如果是小鬼神作祟,一般都是为了钱财,就简单地为其焚化纸钱,将其送走;如果是恶鬼邪神,就强行将其消灭;如果是地方神灵捣鬼,如同人间的乡邻,要和其处好关系,好言好语将其请走;如果是疾病,在为其下药的同时,请“茅人”替病消灾,救患者于危难。
追究事主被鬼祟纠缠病患的原因,一般都是前世和人结下怨愆,没有了结,要么就是今生和人曾经发生纠纷,对方在还没有了结的情况下离世,一直不能释怀,魂魄上门纠缠不清,致使主家身患疾病或家中不得安宁;有因事许下愿心,事成之后没有还愿感恩的;也有对神灵和祖灵不敬,招致神灵忿怒的;有被人怨恨遭到诅咒的。这种情况就要捣鬼解结,又叫解怨节。
解结首先要制作华盖,也称幡,如同古代皇帝外出撑在头上的伞盖,高高悬挂在神坛前面,四周有下垂的彩纸飘带,上面是四面八方的神灵和神通广大的菩萨神位,中间是“混元乾坤”,代表事主的真魂,受到神灵的护持。
然后端公开始念解结经咒,把事主可能和人、神等结下怨愆的事情都一一说出来,并分析当时结怨的背景,表示现今已经悔恨,愿意和解,并为之付出代价——焚化纸钱,顶礼膜拜。
怨主答应后,事主上香化纸,顶礼忏悔。
7.送(供)坛神
买土筑城
端公每每设坛,在神坛下面总有一尊倒立的小雕像,像一个顽皮淘气的小孩子,和端公供奉的其他神灵一起享受着香火,那就是坛神。别看坛神“不登大雅之堂”,却神通广大,管理着端公的“坛事”,端公总是不敢遗忘他、不敢冷落他,因为他喜欢恶作剧,让人捉摸不定,能让你的“坛事”兴隆,也能让你凋敝,全凭他的脾性。如果对他好,就总是有人上门来相求;反之,门庭冷落。有的端公奈何不了他,就把他随便甩出门外或野外,算是逐出家门,这尊坛神就得另找主人。被他认定的新主人要是“礼数不周”,疾患、灾祸、口舌是非就会找上门来,事主还不明就里,对原因一无所知。
端公要是确定事主的祸患为坛神所致,就要安抚坛神:要么被事主家供奉,享受香火;要么被送走,另寻新主。无论供奉或是送走,都要为坛神重新修筑坛城、招兵买马,有了坛城、兵马,就得有粮仓和粮草,和人间组建一支部队一样。
修筑坛城看似简单,其实工程浩大:城堡是先用竹篾编成的形似背篼的器具,然后填土、安神、招兵、造仓、上粮。
筑城的土要选取东、南、西、北、中五方净土。净土属于当方土地管辖,要焚香化纸向土地神购买。土地神允许后,取土装填在背篼似的器具里,中间留出空隙以做神位。这样简单的城堡安放在神坛前,开始用歌舞歌颂坛神的威力,表述掌坛师和事主的意愿,恭请坛神入位。
坛神入位后要杀鸡祭祀:鸡血点在所有的道具和符箓上,符箓和表纸经捻诀念咒后焚化,鸡头经法术和咒语后装进坛城里面。据说这样的鸡头无论经过多长时间都不会腐烂的。
坛城招兵
坛神的威力也是依靠他所掌握的兵马来表现的。坛神入位后,就得为坛神招兵买马。
兵马来自五方五路,功用各不相同,共36队(路)72将。端公每招一队,就要唱诵这一队的来历和功用,同时在坛城插上表示这一队兵马的旗帜番号:把彩纸缠绕成的细竹棍弯成弓形插在城堡上。各路兵马齐整,坛城上已是旌旗招展、气象森严,俨然一座千军万马守卫的神秘而恢宏的古城堡,神圣不可侵犯;一旦出击,又会战无不胜,无坚不摧,使人心生敬畏。
造仓·上粮
坛神的粮仓是用一段竹子做成的,前面的节打通,只留下最下面的,以便装粮。竹子粮仓的外面用剪成片状的白纸缠绕成鸡毛掸子状,以示庞大。
端公作法,边歌边舞诉说粮仓的来历和神奇,然后为其上粮。这些供神灵食用的粮食都来自民间百姓,凡是为其上粮的人,都会得到神灵的保佑:“左手上粮轻四两,右手上粮重半斤;轻四两,重半斤,双手上粮富贵人。左手上粮左手富,右手上粮右手发;左手右手一起上,荣华富贵代代强。作三揖,下三礼,位位都是高升的。请起来,扶起来,内保人的外保财;内保人的外保财,也要好好地保谢你。”其间上粮者会得到掌坛师赐予的三杯祝福酒,所以凡在场的人都会自觉踊跃地前去上粮。
众人上粮结束,由端公给神坛的神灵安排粮草:“左上千年陈仓米,右上万年火谷粮;陈仓米,火谷粮,莫教兵马受饥荒;大锅上起十二口,小锅上起十二双;兵要回来煮饭吃,马要回来讨粮饷;前面上起茶饭店,后面上起酒店房,要喝茶就进茶店,要喝酒去酒店房。左面上起逍遥铺,右面上起耍宵廊;逍遥铺,耍宵廊,好叫兵马探花郎。”
有关坛神的法事一切就绪,要是事主供奉,就设位供奉在家。坛神的神位一般都在堂屋的某个角落,不甚显眼。为了不碰触,往往用一个比坛城大一些的竹篓罩住。要想送走,就由端公捧着,送往一个事主家不轻易前往的地方抛弃,表示坛神走出这家,和这家再没有任何关系,寻新的主人去了。
纵观送(供)坛神法事,神灵的生活和凡间的人类是一样的,具有很浓的古代战争和官僚生活的影子,只是具备了庇护人类的神力,可见端公神灵是被神格化的人类。
8.茅人替病
要是事主的疾患不是鬼魅或咒怨所致,就用“茅人”把他身上的疾患带走,叫“茅人替病”。
茅人是有来历的:根据端公茅人科仪唱词得知,宋朝时期有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张孝和张李,为救母病射死梧桐树上的凤凰做药引子,触犯了法律,理当死刑,兄弟俩争相赴死,孝义和情义感动包拯。包拯有意免他们一死。但因执法无私、不能徇情,就割茅草做成人形来替代二人受死。
在制作茅人的时候,端公要唱述茅草的来历,阐明只有丝毛草才能做茅人的原因,茅人要做成什么样子及其五官和肢体等各部分的功能。最后阐明,是包公在阎王爷那里查明孝子是天上的金童星君下凡,孝义感天,情义感天,可以茅人替死。所以茅人替死具有合法性,并具有实效性。既能替死,替病当然就是小菜一碟。
茅人替病的缘由讲述清楚了,为茅人作法安装“脏腑”后,就具有了神灵的作用,接下来就用茅人来替病:围绕病人,把病人具有病灶的魂魄招来交给茅人,并把茅人送出门外焚烧,疾患就消灭了。同时勾愿:请包公出来证明,该事主原来所许之愿已还,人神之间再没有任何承诺。
最后是把事主的衣物拿出来,端公在门口叫喊事主的姓名,叫其回来,事主则答应“回来了”。如此三遍,表示已经为事主重新招魂,使其获得了新生。
9.清宅
所有的法事基本告一段落,就要清宅,就是打扫房屋,使宅院重归于宁静,把所有动用过的神灵送走,把这块地方交还到地盘业主手里,让人神安然相处,再没有邪祟鬼魅的干扰。在焚香化纸的同时要捻诀、念三遍咒:“看宅须看人,看人须看神。房中一切秽,尽除结无余。金环遍法界,去除一切魔。”念完咒语后,要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最后是洒扫,用中指蘸画过符咒的净水遍洒屋内各处,同时念咒语:“清净之水,日月华盖。中藏北斗,内阴三台。神水一洒,厌秽速开。净水洒过,祸去福来。天无氛秽,地无妖尘。日月星辰,三光照临。家宅安和,福寿自来。财源广进,贵人临门。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清宅意义深远:不仅邪祟鬼魅灾难病患被驱逐镇压,就是涤荡邪祟的神灵也被恭送回去,家宅重归于平安宁静,从此人寿年丰,吉祥如意。
10.送神
该法事同上。
【本文作者为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宁强县羌文化研究学会秘书长】
背景知识:
关于端公
羌俗里面最为兴盛的文化艺术就是傩艺。傩艺的执行人俗称端公,端公所从事的和神灵相关的事情,俗称“法事”。
端公是和神灵交往的。《宁强县志》记载:“由于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原始拜物教和多神教的残迹甚浓,人们视需要而臆造神灵,牛有牛王、马有马王、土有土地、山有山神、水有龙王、火有火神,不一而足。……各行各业各有所记,还有坛神、山魈、何大爷、吴二爷、毛鬼神、背篼神,等等。”宁强民间的多神信仰,是端公庞大的神灵谱系。
端公都懂得一些医术,就是过去的“巫医”。这种巫、医、神一体的傩事,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理疗与慰藉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活动。端公掌握着当地祭祀、祈福、禳灾、逐疫、还愿等几乎所有仪式。他们的法衣是刺绣的花卉,法帽是绘制的佛祖,面具是雕刻的神灵,法器是与羌族传说有关的象征物。他们唱的内容中都能找到自己民族起源、迁徙、争战、生存的影子,是神灵、祖先、家庭、亲友、理想,是无法割舍的爱恋和不可泯灭的精神。他们踏罡布诀,交通人神,上刀山下火海禳灾祈福,娱乐、信仰、崇拜、祭祀、歌舞、雕刻、说唱、传说等,都用原始古朴的歌舞技艺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魔幻、现实、历史、世俗交融混杂,精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宁强端公活动内容包括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几大部分,来自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深藏于民间,又是一种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文化。人们置身在这种介于现实和魔幻之间的民俗活动中,却不为其所累,并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端公傩事的传承,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家传或师传。
家传一般是传男不传女,传侄不传婿,即使是上门女婿一般也是不传的。拜师学艺要由老师选择日子收徒,一般都是在重大的法事场合或重大节日,有亲戚证人、引进师、证明师。
收徒前,师父要带领将要受艺的人参拜自己的师父、师爷、师祖;接着是开坛礼请,向师门的列祖列宗升文发牒,告知师门将要新进成员;然后敬奉神灵,爬上刀杆为将要收纳的弟子打卦占卜,神灵和师门的长辈允许后就可收徒;最后是将要拜师的徒弟跪在师父和师爷、师叔面前发咒,向神灵表示永远忠于师门、尊敬师长、尽心学艺。拜师礼结束,就算是正式的弟子,师父要尽心地教授,弟子要尽心地学艺。学艺期间先是学习响器的敲打,同时牢记师父各坛法事的唱词和声腔,把各种程序记牢,把各种舞步默记心里,逐步参与其中。完全掌握了法事后,师父给徒弟授牒:就是把有自身及以上有据可查的祖师的度牒授予徒弟,并为其打卦封赠,允许出师并授徒。
宁强山大林深,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环境较差,和大山以外的联系更少,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一步。端公傩事内容繁多,各种内容的舞姿各有不同,唱腔千变万化,词句雅俗共存,面具形态各异,锣鼓抑扬顿挫不同,且不时有极古老的字句出现,是舞蹈、语言、文字、音乐、雕画的孤岛。
傩事大部分内容都没有固定的脚本,全凭师父口传心授,形式比较松散;又受农耕生存环境、世俗生活环境影响,傩事内容就有些亦庄亦谐,严肃和世俗交融,雅俗共存、雅则高深玄奥、古意十足,俗则通俗流畅、令人捧腹,古朴、粗犷、纯真,保存着较多的原始面貌。
端公传承的是不可多得的民俗活态,是博大精深而富有宁强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