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文字精辟阐明了有与无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同样,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提出道与器的相互配合与并重。关于道与器朱熹对此阐释为:道是事事物物皆有道理,器是事事物物皆有形迹。其器是表象的、有形的、外在的、技术性的、物质性的,其道是意象的、无形的、内在的、思想性的、精神性的。就鈞窑而言,鈞窑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承传着中国哲学思想中器与道的精神内核一一器以载道、道以成器。
薪火相传,推陈出新,刘红生的作品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呈现出新时代的雄奇刚健的艺术美感。
“1993年,我从学校毕业,到任老师任职的钧瓷研究所,学烧窑炉。”提起这个时期,刘红生对任星航以任老师相称,眼中泛起的是尊敬和亲情。他说,这个时期,有几个同时学烧窑炉的先后离开。然而,他看着“入窑一色”的坯体,经过自己的烧制后“出窑万彩”,别提多有意思了,烧出好作品时被任老师表扬几句,再请撮一顿,那是相当的幸福,痴迷。
烧出的作品不满意时,刘红生没有沮丧,而是反思、总结,逐渐摸出了门道:窑炉的哪些个位置可能烧制出优质的作品,就把老师们特别看重的作品放到那里,逐渐崭露头角!
“1995年前后,我结识了清华大学韩美林教授介绍来禹州的一位陶瓷界前辈。”刘红生说,当时,神垕镇居民建房时时常有各种古瓷残体挖出,人们也不知其价值,随地一扔。这位前辈却视若珍宝,喊着他前去捡拾,并向他介绍,这个是哪个年代的什么器型,那个是哪个年代的是什么器型,分别是作什么用的。这些古瓷残体似乎对他施展了魔法,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这位前辈告诉红生:“你这么爱钧瓷,又会烧窑,何不向前再走一步,学习拉坯造型呢?”
在这位前辈的指导下,刘红生开始玩起了泥巴拉起了坯,拉坏了就揉巴揉巴再拉。
几个月过去了,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刘红生仍执著不辍。终于,刘红生自己创意、拉坯成型了一个加了底座的小天球瓶,十分珍爱。
“这个坯体被销售科的大姐发现了,惊奇地问是不是我做的。”刘红生说,在得到他肯定的答复后,这位大姐建议他放到窑炉里烧一下,成品后拿出去卖卖试试。
刘红生对这位大姐所说的拿出去卖倒没有兴趣,却是听从了放到窑炉里烧一下的建议。出窑后,这件作品被大姐拿去。
“没想到,几天后,这位大姐来找我,说那件作品卖掉了,价钱惊人!”刘红生说,那时,他的月工资只有两三百元,吃喝之后所剩不多。可那件作品却卖了700多元,相当于半年的纯收入啊!
刘红生说,这个事情让他看到的不仅是钱,更重要的是钧瓷的价值。所以,大姐再次向他发出创作作品的邀请时,让他对钧瓷的爱、对拉坯的沉迷,一发而不可收拾。
跟刘红生同时期学陶瓷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后来改行了,从事陶瓷艺术事业的并不多。
这是有现实原因的。陶瓷不如当辅导班老师,甚至是打工来钱快,有多少人能看着眼前的钱不挣,反而静下心来,潜心陶艺,等若干年后作品成熟再说?
刘红生却能。
刘红生在离开清华后,一直与清华大学的老师、同学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刘红生说:“咱当时已经挣着钱,为啥放弃挣钱的机会,去清华?还不是为了做出更好的钧瓷作品来?不扎实学会中?”
说起更好的钧瓷作品,刘红生的眼里闪动着憧憬和幸福。
正是这种二十多年来对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一过程的享受感,这种历经二十余年不变的初心,对更好作品的追求,让刘红生在传承创新的道路上捷报频传。
作品鉴赏

蝶 恋 花
2015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高奖项——百花奖金奖
《万山红遍·蝶恋花》创意源于毛主席诗词《蝶恋花》,器型源自映山红,取自经典红色名曲《映山红》,象征着对红军、对长征精神和伟大革命领袖的歌颂和热爱。作品造型正当花蕾初放之姿,整体线条饱满优美,口沿“脱金”婉转而下,瑰丽的红、紫、蓝窑变釉色呈现出苍空之下,崇岭之间,红映万山,层林尽染的美妙意境。花口下方堆雕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然天成的“脱金”效果,简练灵动的线条,将蝴蝶的轻盈灵动演绎得活灵活现,极具神韵。蝴蝶幻化于绚丽华彩的釉色中,极富美感,细观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为花器插花之后,花与器、蝶与花更是虚实呼应,动静结合,唯妙唯美,动人心弦。
作品都为一次拉坯成型。为了呈现花蕾初放的美感,采用独特的花瓣式口沿。这需要在拉坯、利坯、圆器初步成型后,在泥胎半干未干之时,以娴熟的刀法切出造型线条,角度稍有不慎,辛辛苦苦利好的坯就会报废,其成品比圆器难上数倍。此外,花口下方堆雕的蝴蝶,刀法、力度的深浅轻重极难把握,后期烧制时,更是险象环生,很容易出现坍塌、崩坏,成品极低,真可谓千窑难得一器。
重 要 获 奖
2006年11月 河南省工艺品旅游品设计大赛 金奖
2007年9月 第四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节手工成型大赛 第一名
2008年6月 第一届全国陶瓷技艺大赛“手拉坯”、“陶艺”分获 铜奖
2008年9月 第五届中国·禹州钧瓷文化节造型设计大赛 第一名
2009年4月 第二届全国陶瓷造型设计大赛 铜奖
2012年5月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金奖
2014年5月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金奖
2014年6月 第四届大地奖 金奖
2014年7月 许昌市首届《钧瓷烧制技艺》项目 金奖
2014年8月 第十二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陶艺作品 一等奖
2014年9月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陶艺展 获奖提名
2014年10月 第三届钧瓷盘窑变艺术大赛 金奖
2014年11月 上海中国河南首届“豫陶杯”精品展评 金奖
2015年3月 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 银奖
2015年5月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金奖
2015年6月 第五届大地奖 金奖
2015年7月 许昌市第二届《钧瓷烧制技艺》 项目金奖
2015年10月 第九届钧瓷文化节钧瓷作品 金奖
2016年5月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金奖
2016年6月 许昌市第三届《钧瓷烧制技艺》 项目金奖
2016年7月 第六届大地奖 金奖
他 是 刘 红 生

1974年生于河南禹州,2009——2010年研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2011年6月结业于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培训项目“禹州陶瓷高级研修班”。2016年1月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研修班。中国陶瓷工艺大师、中国陶瓷设计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设计大师、河南省劳动技术能手、河南省钧瓷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许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许昌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许昌市拔尖人才,河南工艺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高级工艺师、禹州钧瓷窑炉博物馆副馆长、禹州市星航钧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刘红生在传统拉坯造型基础上,挑战拉坯工艺难度,创作高难度的拉坯技艺作品。
他在自述中写到:
"拉坯是我在鈞瓷创作中所喜欢的一种方式,泥料通过双手绽放出新的活力并充满生命的律动,我喜欢这种具有力量、速度并富有激情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