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时这个名字早就如雷贯耳了,关注古籍和雕版印刷的人,大都知道。他出身于雕版世家,十三四岁就开始随父亲学艺,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几年作品迭出,有活字本《唐诗三百首》《弥勒佛图谱》《(新刻)北平笺谱》《里堂道听录》《绿杨笺谱》《运河吟》等。而最近的重大文化事件,就是2015年最大雕版《运河吟》的雕刻完成。
但由于先生低调朴实,不喜频见媒体,所以外界对他的详细情况却知之颇少。比如我,一直以为陈义时先生垂垂老矣,家属不让见客。
直到经朋友引荐,见到了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工作的陈美琦——陈先生的爱女,才知道可能不对,怎么会有这么年轻的女儿?经美琦女士介绍,更知道陈先生也不过刚近古稀,并且开馆授徒,工作不辍。提出访问陈老师的要求后,陈美琦爽快应承,并微信发给我陈先生的地址。陈义时先生住在扬州郊区杭集镇的陈庄,车行了半个多小时,才到目标周围。幸亏有微信地图,的哥才不至于彻底懵了。后来,陈夫人亲自到村口来接我,才解了司机的围。
这个陈庄,正是著名的雕版印刷之乡。但和大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保护性继承刻不容缓,陈庄如今也只有陈义时和他的女儿美琦继承衣钵。陈先生面色红润,身体健朗,工作室就设在他的祖居老屋。屋子经过改造和重建,焕然一新。参观一过后,陈先生向记者娓娓道来他和他的雕版生涯。
跨越几个时代的雕版世家
清代以来,杭集一带涌现了大批雕版艺人,以陈开良、陈正春、陈礼环等为代表的“杭集扬帮”,写工、刻工、印工、装订工齐全,用时髦的说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印刷“产业链”。陈开良去世后,其子陈正春继为“扬帮”领头人。陈正春,正是陈义时的父亲。
早在光绪年间,陈义时的爷爷陈开良就开办了杭集镇最大规模的雕版印刷作坊,父亲陈正春接过衣钵后,发扬光大,成为远近闻名的雕版师,接刻过《四明丛书》《扬州丛刻》《暖红室汇刻传奇》等著名古籍。“当年的雕版印刷非常红火,光技术娴熟的师傅就有30多位,不少客人慕名专程从上海、浙江甚至东北赶到杭集来看版订货。”
如果不是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雕版印刷行业也不会很快凋零。然而,印刷技术的革命也是雕版印刷行业萎缩的主要原因。陈家的刻字坊很快趋于没落。“当时的南京金陵刻经处还在刻经,便把父亲和杭集的雕版师傅们一起请了过去。”1954年,“破四旧”之风兴起,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金陵刻经处也难以为继。陈正春从南京回到扬州杭集种起了地。金陵刻经处关闭后,做雕版的人也更少了,全国也就二三十人。“在雕版印刷兴盛的时候,全国各地都有雕版师傅,据可靠资料反映,全国不下于三万人。”
1961年,扬州古旧书店重刷《扬州丛刻》,因为缺版,便请陈正春去做雕版修补工作,后来在高旻寺成立了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勤奋少年继承衣钵
年仅十三岁的陈义时就在这里开始随父学艺。“兄长都长大成人,我是赶上时候了,继承了祖辈的手艺。”在刻印社,陈义时是年龄最小的,也是最刻苦的学徒。“学习技艺没有捷径,就是得耐得住寂寞,吃得了清苦。”在高旻寺的五年,在父亲的督促下,陈义时起早贪黑,勤奋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广陵古籍刻印社重新恢复,陈正春也重回刻印社。但经过十年“文革”,刻印社的很多老人都已经离开人世。此时的陈义时,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办了属于自己的雕花加工厂,家庭经济状况也随之大为改观。然而,回到刻印社两年后,跨越几个时代、经历多重风雨的陈正春也走到了生命尽头。陈义时忘不了父亲临终之时的殷殷嘱托——“一定要把祖传的雕版技艺传承下去。”
沧海桑田,雕版印刷技艺命运的多舛和市场的不景气,让技艺的继承者们也大多逃离。当时的刻印社乃至整个扬州,只有三人会雕版技术,而很多技术难题,只有陈义时能够解决,技艺传承已经濒危。
1982年,对雕版技艺怀有深厚感情的陈义时回到了广陵古籍刻印社。三年后,扬州市人大特批解决他的户口和编制。此后几十年间,陈义时心无旁骛地完全投入到雕版印刷的业务中去了。此后几十年,经过陈义时和他的同事们的刻版和补版,一大批古籍文献得到保护,濒临失传的饾版印刷技术得到恢复,扬州传统古籍雕版印刷的全套工艺也流传下来。
非遗传承勇于担当
陈义时从广陵古籍刻印社退休之后,又搬回杭集老屋居住。
陈义时手上的老茧诉说着他和雕版打交道的一生。在刻刀的一起一落中,他日渐融入到笔画的丰富变化中,艺术功力也更加深厚。尽管现代印刷技术突飞猛进,但雕版印刷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收藏家和古籍爱好者的欢迎,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所有这些,给了陈义时更大的信心。
陈义时向国家图书馆赠送雕版印刷《金刚经》手卷
陈义时说,有人也曾经想尝试用文字将雕版印刷的工艺记录下来,以资传承。但是对于行业外人士来说,仍如同天书。雕版印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艺,必须要靠师傅手把手指教。这也是所有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特点,传承都靠口传心授。
为了让雕版这门技艺能够传承下去,陈义时打破了 “传男不传女”的古训,将雕版技艺传给了女儿陈美琦。“美琦上学时,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当时刻印社工资不高,家里经济状况不好,美琦读完初中就没再继续学业。”后来,在爱女的软磨硬泡下,父亲也收她为徒,陈美琦成了陈家雕版印刷第四代传人。技艺成熟的陈美琦现在是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台柱子,管理着刻印社的雕版刷印技术业务,还带着一帮更为年轻的徒弟。
2009年,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人更加多了起来。“全国各地都有,北京、上海、江苏、江西、山东、山西,带出来的徒弟可谓遍布全国。”陈义时有时候也去各地院校里讲课,去的最多的要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在的孩子们悟性高,进步快,但是最考验他们的是耐心。”
陈家二楼的工作室,门口悬有“扬州市东方雕版印刷文化传承保护中心”的牌子,这就是陈义时开馆授徒的所在地。推门而入,几位年轻人正在娴熟地工作。这些学生,有的已经出师,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在刻印社陈美琦麾下,也不乏父女二人共同的学生。
在陈义时看来,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光靠守成还不行,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近些年,他不但在工具上进行改良,而且开创了新的技法。对作品选题的开发,也是他时刻挂在心里的。“雕版印刷技术毕竟要通过好的题材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