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各民族的刺绣工艺
维吾尔族刺绣
维吾尔族刺绣历史悠久。自维吾尔族先民从漠北草原西迁到天山南北,经过漫长的岁月,生产生活方式由草原游牧转变为绿洲农耕,文化机制也发生了改变。维吾尔族刺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新疆多民族的文化元素,独树一帜,另有一番特色。
维吾尔族民间刺绣应用范围广泛,概括起来有:服饰、帽冠、被褥、枕头、手绢、礼巾、围巾、腰巾、背袋、挎袋、餐具套挂、拜垫、坐垫、绣带、马衣、鞍垫、墙围、挂饰等多种类型和无数花色。
维吾尔族女用花帽纹案
民间刺绣的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综合起来大致有平针绣、辩针绣、结绣、植绒绣、串珠片绣、盘金银绣、镂空绣、拼贴绣、钩针绣等。
以上所有绣法绣出的种种绣品,只是表现纹饰达到完美统一,要使它更趋完美,尚需多种附属工艺来完成,如加纸被,加里,撩边,栓穗等都得经过缝、织、帖、补等多种手法才能制作成一件件完美无缺的刺绣工艺成品。
由于地区分布的不同,维吾尔刺绣的风格和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哈密维吾尔族民众服装和哈密回王府的宫廷服饰,绣品图案纹样也有区别。一般服饰中刺绣的团都包括牡丹、莲、梅等花卉,而哈密回王府维吾尔族服饰中还绣有龙、凤、仙鹤、蝙蝠、蝴蝶等图案。龙是王权的象征,鹤是长寿吉祥的象征,蝙蝠是“福”的象征,还有葫芦、灵芝、寿桃、吉祥结、宝伞、海螺等佛教文化的图案。而在南疆喀什、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服饰等绣品的刺绣内容,更多的则是花卉、植物、生活用品等。
维吾尔族绣花腰巾饰纹
维吾尔族民间刺绣不仅题材丰富,而且色彩鲜明,针法质朴,乡土气息浓郁,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从维吾尔族刺绣的针法、纹样所体现的风格来看,也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历史轨迹,成为中华民族手工技艺的一朵奇葩,值得很好保护。
维吾尔族刺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刺绣
新疆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新疆蒙古族刺绣技艺主要分布于新疆蒙古族各聚居区。新疆蒙古族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新疆蒙古族妇女美化生活的精湛艺术创造力,那些充满浓厚蒙古族文化内涵的刺绣品,如同丰富的民间艺术宝藏,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境界。
新疆蒙古族刺绣从工具、针法等方面看,都有独特之处。如蒙古族妇女刺绣时所用的顶针不同;蒙古族的刺绣艺术不重奢华,而以凝重、质朴取胜,尤以大面料的贴花添加方法,针法的粗犷中讲匀称,色彩的鲜明中有对比、质朴中有夸张,绣线纹样浮凸于布帛及各类皮革之上,绣面上形成丰富多变得触觉肌理,有的粗犷,有的细腻,产生出美观、华丽、鲜艳的强烈艺术视觉效果。
蒙古族刺绣纹案
新疆蒙古族刺绣构图色彩明快,质朴,强调颜色由淡到深的过渡变化。图案在形式上也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体现了图案与色彩的协调统一,形成装饰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艺术形态,融合了蒙古族人民追求自由、和谐、幸福的无限渴望。其作品反映了本民族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统一,是客观对象逐渐固定化为集体观念的产物。他们根据自己的心意和目的,以概括性的手法将题材大胆取舍,在省略简化的同时对造型进行提炼和夸张处理,使自身朴素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绣品中的吉祥如意、辟邪纳福的题材和喜庆意味的艺术造型,为蒙古族民间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疆蒙古族刺绣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手工造型艺术,体现了蒙古族民间艺术的宝贵价值。蒙古族刺绣技艺,依附于本土文化生长发展,也记载着蒙古人民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
蒙古族男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工艺化生产的纺织品大量使用,传统的工艺美术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刺绣技艺也受到了强烈冲击。博湖县意识到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通过举办刺绣培训班,以理论讲解和现场操作的方式,手把手教授学员绣花、贴花等各种技巧,展开对这一特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蒙古族刺绣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柯尔克孜族刺绣
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他们在头巾、枕头、被面、服饰以及毡房中悬挂、摆放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绣出各种精致的花纹。纹样以花卉、飞禽、走兽和几何图案为主,颜色以黑、白、红、蓝、绿等为基本色调,尤以红色最受欢迎。不同的纹样和不同的颜色,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含义,从中可透视出柯尔克孜族人民淳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向往和谐美好的民族品格。
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历史悠久,且和古代中原地区的刺绣文化关系密切。在叶尼塞河流域发掘的西汉时期的古墓中,就出土了织有极其精美的鸟兽及植物花纹图案的毛织品。据记载,古代在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人中有专门织造绫罗绸缎的工匠。如今,柯尔克孜族传统刺绣技艺,主要流布于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其中,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是新疆远近闻名的“刺绣之乡”。
柯尔克孜族女用风帽饰
柯尔克孜族绣花布单制作技艺是柯尔克孜族刺绣的代表作。在柯尔克孜族的人家中,四周墙上悬挂着绣有花卉图案或刺绣的大红墙围,炕上整整齐齐地码着各类绣花靠枕、枕头、被面、毛毯、围帘、壁帘、镜梳带等。这些布单有红、蓝、黄等各种颜色,有圆、方、菱等各种几何图案,重重叠叠、各式各样的手工刺绣艺术品布满了整个房间,看上去美丽而生动,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考究,图案题材多种多样,并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多种类型。最基本的有日月星辰、动物、花草树木及其各种几何图案,图案的着色也富有象征性。刺绣的针法多种多样,包括结绣、钩秀、扎绣、刺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十字绣等。
柯尔克孜族制作刺绣织品的主要燃料都是核桃皮、石榴皮、蒲公英、色石等植物燃料,使染织品不仅颜色鲜艳,而且还散发着一种植物的清香。其工艺流程全由手工操作。这种刺绣工艺不仅用于制作刺绣布单,还可用于制作花毡、毛毡、口袋等。
柯尔克孜族织绣
依据柯尔克孜族的风俗,姑娘出嫁,父母要给她赠送齐全的毡房,毡房内壁上挂的巨型壁毯和帷幔,床上的床帏和叠放整齐的被子、褥子和枕头,地上铺的地毯,炕上铺的花毡、坐褥等,大都是色泽鲜艳而精美绚丽的刺绣品。这一屋的饰品,全部要靠千针万线精心绣出,可见刺绣技艺深深扎根在柯尔克孜人的生活中。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要生活生产方式的山地游牧民族。柯尔克孜人视山为父,视水为母,山水也成为柯尔克孜人的图腾。于是,在柯尔克孜族刺绣图样中,山峰成为必不可少的风景。柯尔克孜族人眼中的上至苍天、日月星辰,下至土地、森林、树木、青草都被认为是自然的神灵,给人以生命、智慧、力量和祝福。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去善待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承载了柯尔克孜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古朴的游牧生活造就了柯尔克孜织绣艺术的独特风格,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大方朴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柯尔克孜族刺绣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伯族刺绣
刺绣作为锡伯族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是妇女们在生活中所进行的主要民间艺术创造活动之一。锡伯族刺绣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雅俗相宜,针法丰富,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在新疆,主要流布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八个牛录(乡镇)。
锡伯族早期的刺绣具有北方渔猎文化的显著特征。明末清初,锡伯族被编入八旗,其刺绣品以军服和官府为主,也应用于旗袍、坎肩、枕头、门帘、茶具盖布等生活用品方面。锡伯族人民崇尚自然美,多选用寓意吉祥、美好、幸福的纹样作为刺绣主题,如牡丹、梅、兰、竹、菊、仙鹤、龙、凤、鹿瑞兽等动物植物形态。锡伯族西迁新疆240多年里,民族文化的发展又受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等民族文化的影响,增添了新的地域特色。其刺绣技艺从原有的平针绣法又增加了锁子绣、十字绣、串珠、刺花、镶嵌、编织、贴花、金银线、拼花、挑花、扎花等。
锡伯族刺绣品
在锡伯人的传统观念里,花绣得好坏是衡量妇女品性与能力的标准之一。能绣一手好活,是体现女子心善与手巧的重要标准。甚至意见精美的烟袋与荷包,是男子宣扬妻子手艺的最好物件。锡伯族妇女刺绣的作品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荷包就是锡伯族吸烟的男子必备的物品之一。按锡伯族传统,一对恋人中女方要缝制精美的荷包送给情人。荷包通常要绣上花卉、蝴蝶、飞禽等美丽的图案。此外,锡伯族妇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门帘、枕头套、枕头顶、衣服边角、鞋面上等处绣上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做工精细,展现她们的聪慧和多才多艺。
受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锡伯族刺绣品中的主题内容大都是北方民族共有的寓意吉祥、美好的纹样。如凤凰牡丹(富贵)、龙凤(呈祥)、松鹤(长寿)、梅鹊(喜上眉梢)、梅兰菊竹(四君子)、蝙蝠(多福)、石榴(多子)、蝴蝶(美好)、佛手(吉祥)等。从锡伯族民间刺绣艺术作品的工艺来看,主要有桃花、平绣、平金、戳纱、刺花、贴花、扎花和补绣等几种。这其中最多最普遍的就是平绣、挑花和补绣。
锡伯族的刺绣是锡伯族民俗文化的象征载体,也是锡伯族历史文化的见证。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将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美好事物,用灵巧的双手绣到自己的作品里,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憧憬。刺绣的图案有人物、山河、树木、花卉、飞禽走兽等。其中,尤其是蝴蝶和菊花已成为锡伯族具有文化认同的吉祥物,象征着自由、宁静、和平、美丽,也给予锡伯族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锡伯族民间一些刺绣技艺已经消失。传承历史遗产的重任落在锡伯族年轻一代的身上,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有一批年轻人开始学习刺绣,传承着锡伯族刺绣技艺。
锡伯族刺绣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