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便是栾旭初剪纸的全部工具。走进栾旭初的剪纸世界,倾听他的剪纸故事,你会被他多年不懈坚持的精神所感动,被他追逐艺术的狂热精神所震撼,镜头前的栾旭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剪纸梦……
栾旭初是陕北人,但却在关中长大。陕北的窑洞,窑洞窗户上贴的各种各样的剪纸,成了他童年印象里最难忘的东西。
1964年,栾旭初出生于榆林子洲县。奶奶刘秀英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能人,每逢过年、过节,总会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剪纸,奶奶的剪纸作品也被带到十里八乡。至于学习剪纸的缘由,栾旭初说:“那个时候穷,没什么玩具,剪纸成了我的‘玩具’。久而久之,有亲戚朋友看到后,夸奖说这孩子剪得不错。受到夸奖后,心里更是美滋滋了,于是,就越发不可收拾。”
小学毕业后,因父母工作调整,栾旭初来到潼关,在潼关完成自己的初高中学业。栾旭初说:“上学初高期间,班里总要出展板,每间教室后都有一块展板,那就是自己的舞台,每次有活动,我都会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展板上。”
90年代初期,栾旭初在潼关小口金矿上班。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5000多块。对年轻的他来说,这些钱就是他的外出资本。因工作原因,每年都会休半年假,这个时候,他便开始游走各地,以方便打探学习各地的剪纸技艺。栾旭初说:“为了看到各地的剪纸作品,那时候真吃了不少苦。1995年—1997年期间,跑过很多地方。记得有一次是去延安子长县一户老艺人家,那是个冬天,特别冷,地上很滑,县上到镇上当时每天只有一趟车,好不容易到了镇上以后,别人说今天是到不了南河乡了,住了一晚上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匆匆赶路,还特意在镇上给人买了点东西,行走在下过雪的山路上,一不小心就一个踉跄,原本两个小时的路竟走了4个多小时,到达老人家里时已过了中午,老艺人苏瑞鹅看到后,说:“娃娃想要啥?”随后一边说着顺口溜,一边剪纸。临走的时候,老人还特意送了几个作品。”就这样,栾旭初走遍了陕西的角角落落,最终收藏了上百个不同样式的剪纸模子。90年代后期,厂里经济效益不好,栾旭初就下岗了。后随其爱人来到白水县,没过多久,在白水当地,栾旭初在剪纸界小有名气。谁家要结婚、谁家要生小孩,都会有人来找他剪纸。
2003年一次去西安游玩时,彻底改变了剪纸在他脑海中的印象。他看到有人卖剪纸,才意识到这东西还可以挣钱,养家糊口。后来,他就带着自己的作品多次前往西安,很多时候都在书院门附近。刚开始时,摆起地摊,每次最担心城管来检查,别人东西一裹就跑了,而自己的剪纸每次都要损坏一些。几个月之后,摸出门路的他便把作品送到周围的店里让别人代卖。后来自己在西安租了个房子,要剪纸的人多了后,每次都买足一周的食品,进了家门就不出来,直到所有的作品完成才下楼。
在栾旭初的努力下,作品逐渐被世人接受、认可。著名书法家、中国书画艺术报社社长(总编辑)王卫民曾观看其作品后欣然题词“精简神韵”;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尚勤先生曾提笔赠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堪称栾旭初剪纸艺术的真实写照。其作品《陕北民歌系列》、《十二生肖》被企业作为专用礼品大量定做;《蝶恋花》、《映日荷花》、《喜庆农家院》、《和谐社会》等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剪纸专家收入兼职专刊予以发表;其中,《蝶恋花》荣获国家级剪纸大赛金奖,《和谐社会》荣获陕西省剪纸艺术大赛一等奖,《映日荷花》获渭南市工艺美术精品展一等奖。多年来,创作各类剪纸作品3000余幅,其中百余幅作品被省市有关单位作为传统经典特色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远涉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栾旭初先生剪纸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