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粉女是甘肃省庆阳市一位极富个性、颇有独创性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彭粉女的剪纸艺术涉及宇宙、自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她的剪纸里隐含着多种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传统象征符号,渗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传达着生动质朴的农耕生活情感,是黄土高原剪纸艺术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彭粉女年事已高,因此对彭粉女剪纸艺术的研究、整理和继承、发展刻不容缓。本章旨在以彭粉女为典型案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事实,揭示民间剪纸与民间口传文学的深层次的联系,试图将主体分析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理解彭粉女剪纸中蕴涵的宇宙意识、自然意识和人类意识,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家的艺术观,寻找对于当代艺术发展的启发意义。
彭粉女的艺术人生
向往幸福,寄托心灵
命运把她推向了艺术创造的高峰
彭粉女,女,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文乐村人,1934年农历8月18日出生于正宁县永正乡蒙家洼村。彭粉女从四五岁开始用剪刀剪花,剪花便伴随了她的一生。

2008年4月,我来到彭粉女的家中调查并学习她的剪纸艺术。彭粉女满头银发,却又显得神采奕奕。她犹如神秘的巫女,带着美丽的剪纸从远古走来,她的世界奇妙得不可思议,令人惊讶。
彭粉女是怎样爱上剪纸的呢?那还得从彭粉女的小时候说起。两岁时,父亲被土匪“周刀子”杀害,母亲彻夜忧思,悲怆不已。后来母亲改嫁,彭粉女和奶奶相依为生。剪纸艺术的启蒙从奶奶这里开始。奶奶会剪些小人和花卉,这些好看的剪纸吸引了彭粉女,引得她自己也跃跃欲试,剪纸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埋进了她心里。
和奶奶生活,没有父母的童年多么孤单,可是有剪纸能将彭粉女的痛苦和寂寞分担。听奶奶讲故事,学奶奶做花馍馍、捏泥人、唱小曲。秋天,她把椿树叶儿撕成各样的小鞋子、小袜子,她的心里充满了对世间万物的喜爱。就像远古社会,人们常用树叶、树皮连缀衣饰一样——那便是最早的剪纸艺术了。就这样,彭粉女小小年龄开始了自己的剪纸艺术之路,寂寞的生活也变得快乐有趣了。
尽管生活困苦忙碌,彭粉女却总是忙里偷闲剪花,急得奶奶总对她说:“扎花铰纸不算巧,织布纺线拉粮草。”可是她爱上了剪纸,随时随地想剪,经常忘了纺线而去剪花。彭粉女告诉我:“我是剪了一辈子,娶媳妇,嫁姑娘,便会剪些云儿,剪些窗花,闲的时候想剪啥就剪啥。”
二十年后,已经24岁的彭粉女带着两个孩子去看了母亲。连天阴雨,路途泥泞,彭粉女怀里抱着一个,手中领着一个,站在街道的屋檐下避雨,她觉得几十里路是如此漫长。彭粉女说:“我是一个很看得开的人,从不流泪。我女儿出嫁的时候,她嫂子还哭着说没人和她玩了,我是她的母亲我都没有哭。”的确,那是一条艰难的母女相见之路,但坚强的性格已经注入她的血液,也铺垫着她坚忍的艺术人生之路。
1988年,文化站杨廷宽将彭粉女的剪纸推荐给县文化馆曹焕荣先生,彭粉女精湛的剪纸技艺引起了曹焕荣先生的关注。在文化馆的鼓励下,彭粉女集中创作的剪纸便多了起来。随着历届庆阳香包节的举办,彭粉女的剪纸艺术也引起更为广泛的影响,被专家学者所重视。我的父亲李建荣教授当时在陇东学院任教,他更是对彭粉女进行了多年田野调查研究。2006年冬天,父亲给我一张彭粉女的照片,照片里的彭粉女满头白发,精神饱满,手握剪刀,神情专注。我虽然还没有见过彭粉女,但她的剪纸却在一瞬间将我带入万分美妙的境界,百看不厌,这促使我写下第一篇关于彭粉女的文章:《奶奶的剪刀开红花》。此后,我在父亲的指导下,继续着彭粉女剪纸艺术的田野调查研究工作,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彭粉女的剪纸艺术。
彭粉女用剪纸诠释生命,对生活永远的乐观热忱,对剪纸艺术的痴心热爱,才造就了这位今天的剪纸艺术大师。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为彭粉女题词——“神剪” 。

2003年9月,彭粉女加入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2003年10月1日,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彭粉女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2007年11月,彭粉女的作品《猪——生命树》获第二届甘肃民间“文艺百花奖民间工艺美术类”入围奖。
生命树长卷
晚年的彭粉女进入了剪纸艺术的创作高峰期。2006年的香包节上,彭粉女创作了巨幅作品——生命树,长10米,宽1米,这在她以前的作品中是不曾有的。以70多岁高龄剪出的这幅作品气势恢弘,生命树不再是孤零零的一棵树,而是成组挺立。葱茏的生命树形态不一,高低起伏,摇曳多姿。天空中有柳枝飞扬,小鸟舞蹈,人类忙碌而又快活。在生命树的庇护下,大地上鸟语花香,小孩尽情玩耍,踏跷跷板,扑蝴蝶……好不热闹。这是自然和人类和谐美好的宏伟长卷,这是彭粉女心灵世界的自我写照,也标志着她剪纸艺术的再一次升华!
现在,古稀之年的彭粉女和老伴拥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她和老伴两人相依偎,历经人生大半。老两口儿选择了自给自足的自由生活,虽清贫却也有滋有味。清晨,鸟声清脆,彭粉女起来做早饭,饭后老汉牵着羊鞭,赶着山羊进沟放羊了。彭粉女拿着剪刀、红纸找乡邻唠嗑,顺便完成自己的剪纸。下午老伴回来吃过饭后,抽一会烟,喝一会茶,就会有乡亲来喊老汉继续一块儿去放羊。晚上老两口儿给自己烧热炕,老汉抽着旱烟,光着脚板靠着被褥看着电视,在昏黄的灯光下,彭粉女又开始创作了。
值得欣慰的是彭粉女老人也有传承人,彭粉女小女儿田水霞对我说,她母亲的剪纸形象怪味有趣,剪法精巧细腻又不易学,好在她还年轻,又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所以她现在又拿起了剪刀。田水霞剪的抓髻娃娃和花草植物都传承了母亲的剪纸纹样,继承了彭粉女剪纸的韵味。彭粉女的另一个小小传承人那就是她的曾孙女欢欢。2007年文博会举办,在正宁县香包精品展馆里,彭粉女五岁的曾孙女欢欢吸引了不少观众。只见她三比划两对折,小手握着小剪刀这儿一剪、那儿一剪,不一会,一朵朵花儿就从她的小手中飞了出来。正像彭粉女的奶奶对彭粉女的影响一样,剪纸在小欢欢的心里发了芽。
彭粉女剪纸与民间文学
巧手剪花,慧口唱歌
民间剪纸艺术与说唱文学融为一体
剪纸依靠着广大妇女代代相传,只要你细心寻觅,就会发现陇原大地上有许多剪花娘子。她们从小小的女儿家开始就受到母亲的亲口相传、亲手指教,她们剪一辈子,从少女剪到老,用彩纸剪出她们的生活与经历,剪出她们的所思所想与喜怒哀乐。相对封闭的农耕文化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土壤,她们生活劳累但精神并不匮乏,在她们的艺术世界里,窗花、香包、歌谣,相互融合,缺一不可,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座绚烂的文化宫殿。流传广泛的歌谣活泼有趣,体现着农民艺术家自己的人生哲学。你听彭粉女唱道:
皂角树哗啦啦,十个女娃卖哪哒。
大姐卖给对门子,又能扎花缭裙子。
二姐卖给刘皮子,又能抹牌掷骰子。
三姐卖给连墙子,又能杀猪翻肠子。
四姐卖给园子呀,又能担水浇菜瓜。
五姐卖给油坊呀,又能上粮焙芝麻。
六姐卖给铁匠呀,又能打铁抡锤把。
七姐卖给木匠呀,又能箍桶盖房厦。
八姐卖给银匠呀,又能消银倒冰花。
九姐卖给铜匠呀,又能倒铜刻喇叭。
传统的中国农村妇女都有一双巧手,婆婆也喜欢心灵手巧、干活麻利的儿媳妇。哪家的姑娘会做一手可口的饭菜,面条做得又细又长,就会成为人们称赞夸奖的对象。听到这样的话,父母也会觉着高兴,正是自己教育有方嘛。会不会剪花、刺绣、做香包,也就成为评判女孩家巧与不巧(聪明与否)的标准,女娃们便会暗地里较劲,争相学习,看谁剪得好便赶快描一个花样子过来。这不正是歌谣里唱的:“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
彭粉女是中国传统农村妇女中的一位,她的剪纸源于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体验。《塬边人家》这幅剪纸正是她所唱的歌谣的形象表现,也是她自己一家人的快乐生活。担柴、挑水、养鸡、喂猫、烧火、做饭,照顾老人和小孩,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幸福和快乐。彭粉女一边念着歌谣一边舞动剪刀。我突然明白了民间剪纸不只是一些简单的纸质图案,而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艺术。
塬边人家
彭粉女剪纸的艺术个性
诙谐幽默,奇妙天真,自然浪漫
以隐喻思维传达鲜活的自然哲理
1.诙谐幽默的艺术情趣
彭粉女天性乐观,豁达开朗,善于观察生活,聪慧睿智。许多十分有趣的谜语,都是她自己编出来的。这些谜语,将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点亮”,令人深受感染。完全可以肯定地是,彭粉女不仅是天生的艺术大师,还是杰出的民间诗人。彭粉女正是用她真诚的心灵感受生活,形成了民间艺术家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彭粉女的剪纸艺术与民间文学是完全统一的。她常用谜语、谚语、故事来解释自己的剪纸作品。
2.奇妙天真的孩童视角
老人跟我说:“你晚上看天空,那云好看,古气得很,天上什么东西都有哩。” 龙在人们的眼中都是威严神秘,神圣不可侵犯。在《古龙》这幅剪纸作品中,龙飞,人也在飞。我们惊奇地发现小孩居然在龙背上玩闹嬉戏,就像骑在一匹大马之上,威风凛凛,龙是由孩子指挥的。
天真是存于心灵的一方净土,最贴近本我。童心不泯,世间万物在艺术家的眼中焕发着神采,奇妙的感受让她有了倾诉的冲动,有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最终幻化为手中的剪纸艺术。天真因其纯洁,更容易被外界污染,变得污浊。但彭粉女不然,她与她朝夕相伴的剪纸,永葆着天真的生命力,所以她的艺术愈老愈发变得强大而鲜活,激情奔放,舒展轻松。
3.自然浪漫的形象塑造
彭粉女热爱生活和自然。一位艺术家,要想把自然的奥秘展露出来,要想能够在大自然或灿烂或浅淡的色彩的选择中发现和透析未来和谐的征兆,那便要在一切他感到可爱的事物中找到自己,激发组合形象的契机与冲动。自然是艺术家的源泉,自然随时为艺术家所用,艺术家从不拒绝自然对他的要求。这就是说,彭粉女不是追求对自然精确的重现,她是将自己的心灵熔炼在生活中、自然里。她发现自然和生活的种种审美元素,从而实现大气的自然流畅的梦幻表达,创造出了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剪纸艺术。彭粉女的剪纸,是深得自然天籁的艺术。这种自然美不仅表现为题材的选择,而且表现在艺术语言的传达、艺术布局的经营等多方面。所有一切在她那里都是朴素清新、怡然自如的。有的剪纸繁复却封闭,但彭粉女的剪纸形象干净简洁,让人觉着清丽。
返朴归真在彭粉女的艺术世界里不是空话。李贽在《童心说》中说:“若失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心即是真心,童心坦荡荡,感情率真,自然流露,这自然即是美的,这人即是真的。彭粉女作为一名剪纸艺术大师,贵在真,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剪纸是从心里出来的”。而远离生活,失却童心的剪纸终归会丧失生命力,失去读者。
4.含蓄深刻的隐喻思维
所谓隐喻,就是通过类比、联想,用一种事物来“替代”另一种事物。这一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为非熟知物向熟知物的同化。隐喻思维的基本条件是思维主体既有的表象储存要丰富活跃,这种储存既是他以往认识的产物,也是导致想象形成画面的条件和原因,在这一形成的过程中,蕴藏着艺术的奥秘。彭粉女的谜语正是用她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来暗示谜底。彭粉女解释说:“晚上看老汉抽烟锅,远看一闪一闪红红的,不知道干啥呢,近看抽烟锅子哩,你看老汉的嘴像不像鹦哥,把烟锅这个蛇(比喻烟锅像蛇一样长)牵(用嘴衔),慢悠悠的样子,看着都着急。”在剪纸中隐喻思维十分多见,例如我们常见的剪纸作品,如(男)鱼戏莲(女)、猴(男)吃桃(女)、老鼠(男)吃白菜(女)、蝴蝶(男)扑莲瓶(女)、鸳鸯(男)绕莲(女) 大都隐喻着人种繁衍,含着生殖崇拜的意义。
彭粉女剪纸的艺术技巧
因为剪纸所用纸张是平面的且不透光,所以在塑造方法上也有独特之处,剪纸与皮影艺术造型方法较为相似,在总体形象塑造之后,必须应用镂空技法,一方面可以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让纸透光,明暗效果就会突现。
彭粉女的剪纸作品明暗分明,整体统一,细腻灵动又显大气和美。彭粉女剪纸技艺以单独纹样和对折剪法为主。单独纹样是基础,对折剪法采取双折或四折,只需要剪出单独纹式或部分纹样,展开后便达到繁美规整的美感。正是因为她有着高超的剪纸技艺,所以无论是折枝花卉还是承载众多生命的生命树,彭粉女都成竹在胸一气呵成。
每次剪纸,彭粉女总是拿起纸片端详片刻后才开始剪。如剪一个动物的单独纹样,她用大剪刀先剪出大样,有时从头开始,有时从脚开始,有时又从尾巴开始。线条蜿蜒起伏,一线而成,直至完成整体造型。大样是剪纸关键部分,形体准确,形象又逼真。大样剪出后,再用小剪刀镂空装饰,月牙形、波浪形、勾形、点状,在动物的头部、关节处、装点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彭粉女剪纸的人物或动物大胆夸张,造型洗练稚拙,她常常将剪纸人物的身体拉得颀长,眼睛剪得圆而有神,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物象内心的情绪,常常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大型剪纸采取对折的方式,形成单独纹样的连续。例如生命树就是对折剪法,树干为中心轴,自下而上都是一剪不断,一气呵成。物象之间的连接方式很是巧妙,不需要纸张四周来固定,而是通过树干、树枝以及树上的动物一脉承接,以微小的细节续接,比如靠动物的尾巴和耳朵相连,爪子或树梢相接。由于接点纤细,所以极易剪断,难度很大。彭粉女边剪边用线头将连接处绑起来,以免剪坏,也利于后期修剪。
整体造型之后,彭粉女进行仔细的点缀修饰。生命树中动物众多,形态各异,无一重复。正是由于这点才使她的生命树别具一格。她有一套打破画面平衡,突现艺术张力的剪纸技巧。作品完成后,彭粉女并不着急展开,而是将它夹在书本里或者压在床褥下,待平整后,剪断小绳,再慢慢铺开。大型剪纸创作时间较长,三四天才能完成。当你知道了生命树创作的艰难,便也知道了它所承载的重量。
彭粉女剪纸的艺术题材
彭粉女的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涉及宇宙、自然、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构成了天、地、人相结合的、独立的造型体系。这其中既有民族共性的艺术符号,又饱含着彭粉女自己丰富细腻的人生体验。比如,生命树造型宏大,风格别致,特色鲜明。植物花卉、十二生肖、婚庆喜花等剪纸样式质朴自然,传达着生动朴素的农耕民族的生活情感,很有典型性。下面从五个角度对彭粉女剪纸的艺术题材进行介绍和分析。
1.生命树与植物造型
生存和繁衍是人类和一切生物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也是作为人类群体文化现象的民间巫俗和民间艺术的基本内涵。“生命树” 也没有离开这个基本内涵。大森林曾经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茂密的丛林又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森林葱郁的生命力使人类艳羡不已,于是原始人类从交感巫术出发,希望通过对树的崇拜和模仿获得树木强大的生命力,来扩大人类自身的生命力。
在庆阳,以“生命树”为创作题材的剪纸作品中,祁秀梅和彭粉女的犹为突出,将两者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对彭粉女作品的理解。祁秀梅的生命树挺立而上,树的主干粗壮有力,犹如现实中的松树造型。彭粉女的生命树形体秀长,枝干尽情舒展,蜿蜒绵长,从底部繁衍而上,如登天的阶梯。
祁秀梅是以生命树为中心,在树的上下以动物为修饰,上栖双鸟,下有梅花鹿与仙鹤、兔、鸟、狗相伴。彭粉女的生命树是以树的枝干为支架,和其他内容相互交融,或是十二生肖的全家福,或是反映某种动物动作的千变万化。彭粉女的生命树既是画面的中心,又是构图的框架,每一根树干延伸为一个空间,繁衍出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像她自己所说,生命就像是树上结果子那样从树枝上结出来的。看到一颗一颗“生命的果实”饱满充盈,整个画面井然有序又自然和谐。
祁秀梅和彭粉女的生命树在造型和内容上虽有不同,却表现出同样旺盛的生命力。前者根深叶茂,郁郁葱葱;后者姿态飞扬,生机勃勃,看后无不使人感受到如春天般鲜活的生命力,家园的欣欣向荣。彭粉女的生命树之所以承载着自然蓬勃、生机盎然,好似穿越了时空与天地,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在她灵魂深处深藏,当她拿起剪刀的时候就会喷薄而出。
2.抓髻娃娃与人物造型
由彭粉女的剪纸和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剪纸艺术传承一方面延续了它独有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传承着它固有的民俗文化内涵。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老人寿辰,都要用剪纸装扮,庆贺祝福。除此之外,彭粉女还会剪一些古老巫俗剪纸,例如为家人招魂祛邪,为农民招雨驱云,祈愿庄稼丰收的抓髻娃娃。
抓髻娃娃的分布以黄河上游西北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布中华大地,几千年来被作为炎黄子孙的保护神和繁衍之神。抓髻是一种发式,指将头发分为两束,挽在耳朵上方扎起来,因为雏形很像鸡的样子,所以“髻”也同“鸡”的谐音。抓髻娃娃具有双臂向上举并外撇,双腿朝地也向外撇的特征。它可能是我国古代西北父系氏族社会作为轩辕黄帝的族徽,它的形象是金文的天字,体现着“天地阴阳和合、化生万物;天地相通,生命繁衍不息”的哲学思想。
抓髻娃娃多种多样,民间说它可以辟邪消灾、招魂送病,它也是生命繁衍之神,娃娃拉起手就有了无穷的生命力量,保卫着家宅的财产、保证着全家的平安幸福。彭粉女的抓髻娃娃包括了人类由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自然崇拜(主要是动物崇拜)、半人半兽崇拜(主要是人面兽身)和祖先崇拜(主要是生殖崇拜)的许许多多形象。
3.喜花系列与动物造型
喜花多用于结婚嫁娶之时,祝愿婚姻美满,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喜花”剪纸在彭粉女的作品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老人向我解释过喜花的一种 《老鼠吃葡萄》:“人坐葡萄底下歇凉,做针线活。鸡跑到人前啄草吃哩,葡萄叶子繁得很,老鼠也厉害得很,不怕人,就从葡萄架子上上去了。老鼠是个害人精,鼻子尖得很,葡萄好吃它能闻着呢。这老一套就是说老鼠为男,葡萄为女,男追女的哩。”葡萄、老鼠因为子比较多,繁殖力强,所以象征多子。还有《蛇盘兔》,是根据俗语“蛇盘兔,年年富”剪的,老人也说“兔四蛇六,结婚挺好的,大两岁银钱淌”。喜花剪纸以深刻的隐喻思维,阴阳相合的传统哲学思想,咏唱着人类对于幸福的渴望,成为剪纸永恒的主题。
4.历史典故与人文意识
彭粉女的历史典故题材剪纸借助于剪纸形象地讲述了历代传说故事,以教后人。剪纸与戏剧故事、历史传说、宗教祭祀等各种类型的民间艺术一起构成了丰富的乡村人文世界。
《王祥卧冰》讲的是王祥在三九天为后母捕鱼,感动神灵的故事。彭粉女幽默地说:“王祥是为姨娘捕回了鱼,李祥为了自己的媳妇却落了水。”
《孝媳妇》 描述的也是24孝故事的内容。一个人名叫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而祖母唐夫人却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彭粉女又说:“媳妇给婆婆吃奶,给自己娃娃一片白菜叶去喂兔子,把婆婆放到葵花下,婆婆个子小,放个小凳坐着,这些葵花是笑葵,笑着哩。”由此可见,剪纸的价值不只是简单的美观,它也流露着善良的人性,延传着人文传统教义,留于后人品读。
5.现实题材的创新表达
《农家乐》《赶集》是彭粉女剪的现实题材作品,只有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才能创作如此逼真的形象。
《赶集》 是彭粉女很喜欢的一幅作品,她告诉我:“这些要卖的猪都很调皮,男的气得用皮鞭抽他们,你看这一头小猪就往他脚底下钻,他得把脚抬得高高的。而这个女的忙说别打了,你看鞭梢上都带了一头猪。”朴实的介绍使我恍然大悟,顿觉生活的意味无穷。彭粉女用艺术的眼睛看世界,才可尽情抒写生活的千姿百态。

赶集